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外操纵股市是怎么判刑的?

2015年08月26日 14:16    来源: 新华网    

  

  7月初,中国开始严查恶意做空和操纵股市。证监会、公安部执法人员进场对涉嫌恶意做空大盘蓝筹的十余家机构和个人开展核查取证工作。

  无独有偶,8月初,瑞银花旗前交易员因著名的Libor操作案获刑14年。追溯历史,国外的资本市场监管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那么,国外操纵股市都是怎么判刑的呢?

  ■那些操纵市场遭判刑的典型案例

  英国:交易员因操纵Libor获刑14年 前东家或罚15亿美元

  8月3日,伦敦一家法庭陪审团一致裁定,瑞银和花旗集团前交易员汤姆·哈耶斯(Tom Hayes)操纵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8项罪名全部成立,他被判入狱14年。汤姆·哈耶斯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位因操纵Libor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个人。

  Libor操纵案是指多家跨国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对全球最重要的关键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作假,案件从巴克莱银行开始,席卷绝大多数跨国银行和数个国家监管机构。2012年夏天,英国曝出Libor操纵丑闻,美国和欧洲监管当局开始展开针对相关国际银行的调查。调查显示,从2007年12月到2013年1月,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巴克莱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交易员,使用专属聊天群和暗语来操纵基准汇率,以增加他们自己的利润。

  哈耶斯于2012年12月被拘留,并受到英国重大欺诈案监察局(SFO)的调查。他被指控于2006年至2010年在瑞银和花旗集团工作期间操纵Libor。据悉,三年期间,他的交易为瑞银赚取了约1.5亿英镑。他的前东家花旗银行为Libor案收到13亿美元的罚单,瑞银罚款2.03亿美元。

  美国:“魔鬼交易员”制造2010年美股闪崩 面临最高监禁380年

  4月21日,大宗商品交易员Navinder Singh Sarao因涉嫌与2010年震动全球市场的“闪崩”(Flash Crash)有关,在其英国伦敦的家被捕。

  2010年5月6日,美股神秘暴跌9%,道指在几分钟内大跌近1000点。这一交易日也创下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单日盘中跌幅,堪称华尔街历史上波动最为剧烈的20分钟。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就此事发布报告,但无人遭责。SEC称,这有可能是单一交易员操纵标普期货合约造成的。直到今年4月,犯罪嫌疑人被拘捕。

  美股闪崩当天,Sarao在标普500指数获得了价值将近90万美元交易期货,而就在当天,投资者近1万亿美元价值在几分钟内从美股市场不翼而飞。现年36岁的Sarao是英国伦敦西区的居民,但其进行的交易发生在美国CME Group Inc.运营的交易所。

  美国司法部估计,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萨劳通过交易美股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总共盈利4000万美元。Sarao如今面临美方司法部门提起的一项电信欺诈、10项大宗商品欺诈、10项大宗商品市场操纵行为以及一项欺骗行为指控。如果被裁定成立,这些指控合计将为他带来最高380年监禁。

  

  华尔街史上最大内幕交易案主角被判监禁11年

  对冲基金公司帆船集团创始人拉杰·拉贾拉特南,2011年10月16日因涉嫌内幕交易被捕。美国曼哈顿地区联邦检察官普利特·巴拉拉(Preet Bharara)表示:“这是最大的对冲基金内幕交易刑事案件。”拉杰·拉贾拉南被判处11年监禁。退还5380万美元的非法所得,并交纳1000万美元的罚款。该判决为这起数十年来最大的内幕交易案之一画上了句号。

  2011年5月,亿万富翁拉贾拉特南被控14项证券欺诈和内幕交易罪名。拉贾拉特南案是美国政府打击内幕交易行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案子。据悉,这起被称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内幕交易案的涉案人员包括帆船集团创始人拉杰·拉贾拉特南和等21名被告,涉案金额超过3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高盛前董事拉吉特?古普塔(Rajat Gupta)因为向拉贾拉特南提供内幕信息而获刑两年,并处罚金500万美元。在这些内幕信息中,包括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沃伦?巴菲特向高盛投资50亿美元的消息。

  韩国:三男子散布朝鲜核爆炸谣言操控股市遭逮捕

  2012年2月,韩国警方逮捕了几名意图通过散布朝鲜核反应堆爆炸的谣言来操控股市的嫌犯。2012年6月,韩国法院裁定,3男子操纵股票市场牟利,判处他们不同期限监禁。案件主谋吴某现年28岁,获刑两年。两名共谋分别获刑一年半和一年,缓期执行3年。

  据悉,2012年1月6日,一则有关朝鲜宁边轻水反应堆发生爆炸的传闻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迅速在韩国证券界传开。谣言内容十分具体,6日当天,韩元兑美元汇率最多下跌了0.9个百分点,达到自去年12月20日以来的最低值,而韩国基准股指Kospi指数也一度下跌了2.1%,收市时下跌1.11%。三名男子趁股价波动之机交易股票,获利2900万韩元。

  德意志银行在韩股市交易被禁半年 涉嫌操控股市

  韩国还曾对2010年11月11日股市暴跌事件秋后算账。韩国政府2012年2月26日开出历史最大罚单。德意志银行的韩国经纪子公司因此面临10亿韩元的处罚。与此同时,韩国证券与期货委员会还宣布禁止德意志银行首尔分行在六个月内从事部分自营证券与柜台衍生品的交易业务。

  据悉,韩国综合股指在2010年11月11日收盘前的最后十分钟下跌48点,在短短十分钟内,海外投资者下达了高达2.4万亿韩元的卖出指令,其中多数指令来自德意志银行的韩国业务部门。韩国综合股指当天收盘下跌53.12点,收于1914.73点。

  韩国监管部门怀疑当时存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套利交易行为。此后,韩国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就此事件以及德意志银行在此事件中起的作用进行调查,并指出德意志银行在2010年11月11日出售约2.4万亿韩元股票后执行了看跌期权,从而套取约450亿韩元。

  

  

  ■那些国家的禁令

  在德国、日本、印度等股票市场,它们通过灵活掌控“入场券”、对恶意做空行为明令禁止等方式,合理引导了国际资本在本国股市中发挥正向作用。

  德国:明令禁止裸卖空股票

  理性实干的民族文化、健全的社会福利机制、以中小企业为骨干的经济结构,加上长期依赖银行间接投融资,导致德国人对炒股热情不高,尤其是2000年“新经济”股市泡沫破裂以后。

  与之相对的,国际资本长期占据德国股市的半壁江山。他们特别青睐德国大型企业的股票,尤其是占德国股市总市值约60%的DAX成分股。

  就监管来说,德国股市采用联邦、州、交易所三级监管模式,并设有独立的交易监督调查机构——交易监督所。其中,2002年成立的联邦金融管理局(BaFin)是德国联邦层面唯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同时负责监督银行业、保险业及证券期货业。对德国股市而言,BaFin明确了高频交易、内幕交易、卖空等方面的监管规则,虽然没有对国际投资者的“特别照顾”,但国际投资者必须遵守德国股市交易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在卖空方面,BaFin结合欧盟的规定,对德国证券市场制定了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禁止原则,即禁止裸卖空股票、公共债券及针对公共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二是透明管理原则,即股票、公共债券及有关CDS的净卖空头寸有义务向监管机构报告并公开。其中,超过一定规模的股票净卖空头寸必须通过联邦司法部公报对外公布。

  印度:汲取教训严格控制外资“入场券”

  印度股市的投资力量主要集中于外国机构投资者、本国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个人投资者所占比例小。投资印度股市的外资多是短线操作,在印度股市资金中所占比例较大,经常通过恶意做空等投机手段大量获利。

  2007年10月17日,就在印度举国上下为“敏感指数”冲破19000点大关而欢呼雀跃之时,孟买股市却上演了跌宕起伏的一幕,开盘即大幅跳空低开,一度暴跌9.2%,孟买证交所的各种股票几乎全线跌停,惨不忍睹,印度两大证券交易所被迫暂停交易1小时。

  为抑制股市狂飙,印度政府不得不使出杀手锏,作出限制“参与票据”买卖股票的规定:外资机构投资者及分账机构不能再发行或更新他们已发行的“参与票据”,并将外国机构投资者发行“参与票据”的规模严格限制在其监管资产的40%以下。投资“参与票据”的投资者将被要求在监管当局注册、登记,同时必须在18个月内终止现有的参与票据。

  印度政府通过限制海外投资者投资印度股市的比例,从而打击外资投资的不良行为。在监管思路的设计中,印度突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点。印度证交会现在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法规,以促使证券市场平稳发展。

  

  日本:严厉打击内幕信息

  截至2014年3月底,在日本股市中持股的外国投资者比例达到30.8%,是这一比例首次超过三成。而截至今年3月底的数字显示,随着对日本企业收益期待增加,外国人在日本股市持股比例再度刷新历史峰值,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达到31.7%。今年2月份海外投资者在日本股市净买入2.386万亿日元资产,是该指标历史上最大的月度购买记录。

  内幕交易在欧洲和美国通常面临重刑和高额罚金,在日本却大多受到容忍。2012年经历国内几大内幕交易丑闻后,日本加大金融违规打击力度的呼声渐高。2013年起,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提议监禁泄漏信息用于内幕交易者,以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向内部交易员提供信息助其获利者将面临长达五年的监禁和500万日元罚款。日本金融服务局(FSA)的文件还显示,对机构的罚款最高达5亿日元(530万美元)。

  2012年,监管机构发现,包括野村控股公司在内的券商员工泄漏自己所管理的股票发行信息,之后日本政府即严打内幕交易。(汪文品/综编)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