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投资者们期盼上证指数再度站稳4000点整数大关之时,昨天A股市场风云突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竞相以暴跌超6%的姿态收盘,盘面上,央企改革概念集体回调。两市板块几乎全线飘绿,两市超1500股跌停,上涨的股票仅76家。千股再度跌停的局面让很多股民损失惨重。对于后市的发展,机构表示,短期市场箱体震荡预计将成为常态化格局。投资者需以谨慎为主。 扬子晚报记者 徐兢 李冲 马燕
6利空或致昨日暴跌
(综合各大机构观点)
1
本周五为股指期货交割日,每逢股指期货交割股市必有大的波动,魔咒再次发挥效应。
2
有媒体报道称,7月基民大逃亡,偏股基金遭近万亿净赎回,因此市场担心,弹药缺少将让股指反弹乏力。
3
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了A股不稳定性,市场预计未来仍有贬值可能,而人民币贬值对A股影响偏负面。
4
证监会上周末宣布证金公司将部分股票转让给中央汇金,市场担心“救市”结束,此外,17日银河证券开始恢复融券,令多方士气受挫。
5
热点哑火,国企改革题材和证金概念股集体跳水,令市场人气大大受挫。而技术上4000点一带是密集成交区,大盘量能不能持续放大,是很难攻破此重压力位的。
6
央行大幅加码逆回购至1200亿,分析称此举意味着央行已经注意到短端资金面紧张。
机构观点
8月波动区间或维持在3400到4300点
对于周二的暴跌,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少君认为,当前市场在关键点位徘徊,信心仍待进一步修复,前期主题板块一日游或短期游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基本面上,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和流动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疑虑,对于经济回落也有所担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估值难免产生负面影响,而对经济回落的预期可能会使市场对业绩产生担忧。他认为,市场仍处于震荡筑底阶段,投资需“坐小望大”,不要盲目悲观。
在决策层综合应急措施逐渐淡出的过程中,市场将逐渐回归常态,场内资金将更多地遵循市场逻辑和价值逻辑寻找新热点。国泰君安分析,未来市场的波动区间可能会放大。8月份A股的波动区间仍然会维持在3400点到4300点的区间之中。但是9月之后市场向下调整的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建议投资者以寻找相对收益行业和主题作为投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大摩投资认为,从技术面来看,各大指数均收出放量长阴线,形态上跟7月27日类似,短期形成破位走势。沪指在多次冲击4000点关口未果后回落,说明多头不想碰4000点上方的套牢区,同样的空头也无法打破3600点的国家队托底成本线支撑,短期市场箱体震荡预计将成为常态化格局。操作上建议投资者还是以谨慎为主,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些高抛低吸的短线操作。
股民故事
上午数钱下午流泪 7只股票6只跌停
陆先生去年底入市,“股灾中”30%的利润灰飞烟灭,还伤到了本金。最近,陆先生已回本,还有了利润,信心逐渐得到修复。
陆先生持仓7只股,周二上午两只股还赚钱,他兴冲冲高挂了两个卖单,由于大盘冲高回落,自然也没能成交。更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下午沪指“一泻千里”,所有股都奔跌停板而去。起初他幻想着大盘会走出深V后反转,没想到,两点半之后跌幅越来越大,收盘时6只股跌停,1只股跌8%,当日盈亏显示他损失两个iphone6。“股灾又回来了吗?”陆先生很不解,没听说突发大利空为何会跌得如此惨。不过,当他看到新闻说千股跌停重现时,他顿觉“受伤的心”稍有安慰,“跌停股比例这么高,我手里一把跌停股也就不奇怪了,大家应该都差不多。”
还没尝过赚钱滋味
新股民一买就被套
新股民史先生上周才入市,资金量1.7万,还没赚过钱,昨天股市就给他上了一堂严肃的“风险教育课”,他感慨,第一次亲历大跌,比想象中还要惊悚。上周他在老股民推荐下买入人生第一只股,次日不过跌了5毛钱,便把他吓得不轻,把剩下的一半资金悉数用来补仓。后来这只股已略有浮盈,本周停牌,他听老股民分析也许复牌后会连续好几个涨停,心里美美的。所以,他昨天觉得有必要再买一只,“不然没得玩了”,于是又从银行账户里转了7000多元进场。下午开盘,他以16.8元买入另一只老股民推荐的股,不幸的是该股收盘跌停,每股浮亏1元。“天啊,两个小时就损失6%,股市亏起钱来真吓人!”他表示,不敢再追加钱进炒股账户了,看来炒股要有颗“强大的内心”。
见好就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南京股民张先生炒股近十年,前段时间抄底也曾经抄在半山腰,但是最近随着股市反弹,他在暴跌中损失的利润已经回来过半。他表示,震荡行情中千万不能恋战,赚到就赶紧跑。
最近的连续涨,让张先生有些胆战心惊,“虽然很多人都看多,但我感觉大盘在4000点一定是有压力的,所以就做好各种准备。”
张先生表示,周一大涨时,自己已经抛掉了一部分股票,周二上午看着沪指站上4000点开始掉下来,赶紧将剩余仓位的一半抛掉。“其中有只股票卖掉时只浮盈3个点,本来我想高抛低吸的。”张先生表示,但是把股票从高点卖出后,遇到了普跌行情,索性不接了。“见好就收,就容易赚到钱,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