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7月新增贷款1.48万亿元 货币宽松力度料延续

2015年08月12日 07:5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任晓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8万亿元,打破过去7月贷款“时点性回调”的规律。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35.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7月数据“异动”主要因为资本市场波动、银行对证金公司授信较多所致。下半年,稳增长仍需货币政策保持一定宽松力度。

  证金融资推高数据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7月贷款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银行对证金公司授信较多。从信贷投放的投向结构可以清楚地发现,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投向居民户、非金融性公司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分别为:2752亿元、3127亿元和8864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占到当月新增的58.59%。此次数据异常,主要归因于国家对于A股市场的系列维稳措施。维稳主角“证金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商业银行授信。根据公开报道,截至7月13日,已有17家内地商业银行总计借予证金公司近1.3万亿元;截至7月17日,证金公司运用维稳资金的买入规模超1万亿。随着A股市场的止跌企稳,部分资金退出“维稳池”,最终形成8864亿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量。这一现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形式,随着股市的重新回归理性,该异常会很快回归常态。

  实体贷款需求依然疲弱

  扣除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因素,当月数据显示实体贷款需求依然疲弱。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7月票据融资为2567亿元,占对企业和居民部门新增贷款5890亿元的43.6%,反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总需求依然不旺,企业融资需求减少。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扣除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后,旧口径贷款增量为589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明显萎缩,尤其是居民短期贷款从二季度的平均1400亿元降至-36亿元。上半年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大部分是流向股市,在股市降温后,这部分融资需求会很快萎缩,目前得到了验证。企业短期贷款也出现负增长,而此前增长较快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也从2000亿元以上级别降至1028亿元。一些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是经营性贷款而非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这些贷款也有相当一部分跟股市相关,股市降温会导致经营性中长期贷款下降。银行在贷款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仍依赖于票据来充表内贷款。只有居民中长期贷款仍保持稳健增长,源于近期房地产成交量较高,按揭贷款需求仍旺盛。

  货币宽松仍需保持力度

  对下阶段货币政策走势,温彬认为,今年7月,官方和财新PMI指数双双下降,财新PMI指数更是连续5个月低于50以下,对外贸易增长持续低迷,“降三率”(降准、降息、降汇率)稳增长依然具有空间。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7月金融数据比较疲弱,结合进出口数据,7月以来经济增长再度放缓迹象明显。对于货币政策而言,仍需要继续放松。在货币条件当中,货币增速、实际有效汇率和实际利率这三个指标都十分关键。货币增速一直保持低位(以社融余额增速为例),有效汇率升值对经济构成负面影响,只有靠降低实际利率来放松货币条件。此外,考虑经济下滑和为了抵消一部分资金外流的影响,预计近期货币当局有可能主动增加流动性投放,包括定向流动性投放。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7月M2同比增13.3% 货币宽松不变调      2015年08月12日
  • · 广义货币大增显示资金效率亟待提高      2015年08月12日
  • · 拉美货币还会跌多深      2015年08月03日
  • · 添富快钱:2015年第二季度报告      2015年07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