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车获大订单还需努力 多家公司竞增持抗暴跌

2015年07月31日 07:2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健

  中国中车获香港地铁订单

  如何开拓市场还需努力

  中国中车7月23日发布公告称,其旗下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中标香港市区线地铁车项目,总金额约48.4亿元人民币。此前,港铁公司也发布新闻稿,称其做出历来最大的铁路车辆投资,向青岛四方股份公司购买93列(744辆)地铁列车。实际上,这不仅是港铁史上最大规模的车辆采购,也是中国境内诞生的最大一笔地铁订单。港铁公司此次购买的93列地铁列车,将全面取代现行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及将军澳线的第一代列车。这批地铁列车将配备更先进的运作系统和设备,并于2018年至2023年间陆续交付。

  南车北车合并后,股价暴跌不已,让选择该股的股民抱怨不止。对这样的大盘蓝筹股,投资者的担心有许多,而合并后效益如何,以及未来的成长性如何,可能是最主要的内容。现在,中车在香港中标,是一个好开端;但对于这样一个大公司来讲,一笔大单又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中车都要加快市场开发步伐,让大笔买单接踵而来。虽然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公司效益依然是第一要素。理论上说,南车北车合并消除了在这个领域“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可能性,但是不是也把竞争的动力减弱了呢?如何协调竞争活力和市场秩序方面的矛盾,这是个难题。

  市场波动致股价倒挂

  定增方案取消或变化

  近期市场剧烈震荡,沪、深两市已实施或拟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中,定增破发情况频频出现,致使上市公司调整方案应对。据不完全统计,从7月1日至7月25日,有十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终止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告,包括四方达、中发科技、杭电股份、国中水务、鹏博士等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均表示是因为资本市场不确定因素而终止增发。在大面积定增破发的情况下,多家公司采取对定增方案进行调整的方式,来应对股价的大幅波动。在上述发布终止增发公告的上市公司中,其公布的终止增发理由有多种,主要分为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和公司自身增发存在问题三大因素。

  股价持续走低,对于增发对象而言,买入股份将无利可图,甚至形成股价与增发价格倒挂的案例也屡屡发生。这是定向增发中途“报废”的根本原因。但是,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事业发展和再融资的需要,也有助于稳定股价和恢复市场,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应该给予鼓励。为了在大面积定增破发的情况下定增能够继续进行,多家公司采取对定增方案进行调整的方式,特别是重新确定发行价或者缩减募资规模等方式不失为可行的方法。可见,持续的股价下跌,受影响的不光是股民,上市公司同样也是受害者。由于定向增发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公司发展,特别是新事业的开拓或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面积定向增发的半途而废,间接会影响到实体经济。

  多家公司宣布增持

  股价暴跌寻求自救

  尽管A股在7月27日出现了8年以来的暴跌,但是上市公司面对这种暴跌已经学会了自救。据统计,当天共有16家上市公司公告拟增持。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月27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增持股票市值已经达到599.71亿元。除去增持股票进行自救之外,部分上市公司使用回购自救。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月27日,沪深两市共计6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回购计划,合计拟回购上限金额达到528.51亿元。甚至在7月27日暴跌当日,上市公司回购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如江南嘉捷7月27日晚发布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报告书,公司将以不超过2015年7月2日收盘价每股15.17元的价格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回购的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517亿元。

  暴跌,再一次暴跌,7月27日沪指的跌幅超过8%,让救市的呼声再起,也让人们对过往救市的效果产生疑虑。这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市场到了什么时候才能频频被呼吁“救市”,显然,是自身的调节功能丧失,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严重退化。本来,宣布增持或减持,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根据市场需要所作出的最市场化的选择,现在,不得不与救市联系在一起;在股市再次大跌的背景下,敢于增持似乎又成了市场上的英雄。总有人在发问:股票市场何时能回归正常?标准有许多,何时增持不再被赋予那么多“意义”肯定也是一个。其实,如果公司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信心,当然不在乎增持;股民对资本市场未来发展有信心,就不会恐慌性地抛售,踩踏般地汹涌离场。关键还在于信心。

  湘鄂情北京门店全部关门

  真实消费才是发展大趋势

  *ST云网7月22日发布公告称,其当年在北京发家的第一家店——北京定慧寺店已于7月19日关门。至此,*ST云网旗下的湘鄂情北京门店全部关张。*ST云网7月19日的公告显示,因定慧寺店持续亏损,公司管理层决定,定慧寺店于7月19日停止营业。公告数据显示,定慧寺店2014年度营业收入3439.5万元,亏损1355.6万元;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807.3万元,亏损214.8万元。

  曾几何时,湘鄂情在全国各地生意火爆,人潮涌动,一座难求。现如今,居然在最大的消费市场——北京,已经见不到湘鄂情的身影。生意场上,来去匆匆,消失的是某一家企业,而不是饮食这个行业。其实,北京的饮食行业这两年崛起的餐饮企业并不少,性价比高、饮食风味独特是吸引顾客的根本点。湘鄂情的败退,说明任何消费市场还是要以真实消费为基础,那些以公款消费、少数人的“比炫”消费为基础的“市场”,是不靠谱的,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其实何止餐饮业,许多瞄准公款消费的领域,短期曾经有令人羡慕的高回报,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天价茶叶,天价酒,天价烟等等,都曾经有过“买的人不消费,消费的人不用买”的怪现象。请企业回到真实消费的现实,回到大众消费的现实。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