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9日讯(记者蒋柠潞) 据普益财富发布的6月份银行理财市场月报显示,6月份个银行机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1289款;保证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509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4144款。分析表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收益率较保本浮动及保证收益型产品高,因此,投资者并不介意名义上的“非保本”。此外,保证收益型产品也要识别清是保证最低收益还是最高收益。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6月份,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1289款,环比减少217款,市场占比下降5.01个百分点至21.69%;保证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509款,环比增加80款,市场占比上升0.96个百分点至8.57%;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行了4144款,环比增加440款,市场占比上升4.06个百分点至69.74%。
由数据不难看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可谓“一枝独秀”,但更多投资者希望所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为期限短、收益高、风险小的产品,但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并不符合众多投资者的要求,为什么还会有如此高的发行量呢?
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普益财富研究员李林夏,他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必然希望其所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仅要保证收益,还有保证高收益。可是,这样的“好”项目,并不符合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大,说明投资者认可度高,因其收益率较保本浮动及保证收益型产品高,加之银行“刚性兑付”的魔咒,让多次选择此类产品的投资者并不介意名义上的“非保本”。
此外,保证收益型产品也要需识别是保证什么样的收益,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里,有不少是保证收益型的,但它有最高预期收益和最低预期收益之分,大多是保证最低的预期收益。
相关阅读:
组合投资类产品发行"坐电梯" 数量减少为规避风险
银行间债券市场受捧 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