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管合力定能稳定市场

2015年07月13日 13:27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期执笔 张艺良

  【农村金融时报】

  剧烈震荡之中,金融监管防线再次明确出手稳定预期。

  经历了全球各大市场剧烈波动之后,7月8日,在A股开盘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声,明确其为证金公司流动性提供背书的细节和目标。而在此之前,这一消息仅仅通过证监会转述的形式对外发布,且内容较为笼统。

  由于中央银行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释放流动性渠道受限,通过证金公司来间接操作是相对较为快捷的方式。人民银行表态将通过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借用再贷款等方式协助其获得充足的流动性,让市场对央行出手稳定市场的路数有了明确的认知。

  对于此政策的终极目标,人民银行亦明确表示,是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纵观全球金融市场,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在任何危及稳定、触碰系统性风险红线的事件面前,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中央银行都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用强力、明确、有效的政策,稳定市场波动,引导市场预期。

  金融系统以融通为生命,合理的流动性是稳定金融市场的根本。可以看到,在最近一段时间,面对金融市场出现的波动,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在关键时刻祭出重拳。

  首先是在6月底,人民银行较为罕见地同时进行对称降息和定向将准,向市场展示维持流动性的决心,释放积极型号。随后,连续三次进行总额共135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套及时的政策组合拳,获得市场频频点赞。

  作为庞大银行体系监管者的中国银监会也在随后发出四条被市场认为切中要害的稳市政策。一方面,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证金公司提供同业融资,缓解流动性的不足;另一方面,允许银行同客户重新确定股票质押贷款的期限,合理调整委托理财和信托客户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

  这些政策很注重防火墙,更重要的是防止了资本市场的波动进一步蔓延到银行体系,同时也抑制了市场波动中强制平仓所带来的错杀。

  监管者的这些措施,从小处说,最大可能地提振了近期股市信心,减少了损失;从大处看,维护了我国多年来的金融改革成果,为未来发展积蓄了有生力量。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体量已经非常庞大,其细微的波动都会影响全球各个市场,可谓万众瞩目。然而,稳定市场并非易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政策应对及时,然而波动的惯性和市场参与主体心态变化的调整还需时日。加上全球市场并不乐观的表现,金融监管层稳定市场的措施还需持续、手段亦需加强。

  从目前的政策措施来看,较为明确的是,金融监管层对维持资金面的宽裕决心坚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有中央银行的背书和庞大银行业的支持,对流动性无需过度担忧。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让投放到市场中的流动性发挥作用,把钱用到稳定市场的关键环节。

  随着人民银行政策措施的明确,证金公司随即进一步披露,已获得人民银行充足流动性支持,并持续通过多种渠道向证券公司提供足额资金,仅当日就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向21家证券公司提供2600亿元信用额度。

  当前,实体经济正在逐步触底回升,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没有发生变化,改革带来的效应亦会逐步显现。需要认识到,货币政策的出台和传导有一定的时滞性,随着金融监管层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措施不断出台,随着投入市场的流动性逐步发挥作用,眼下的波动会被不断减缓,直至稳定。

  迷茫之中看清方向,犹豫之际坚定信心。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证明,在每一次带有不确定性的波动面前,金融维稳政策的作用都是强大有效的。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