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第三届银行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人士建议——
商业银行错位竞争抢抓结构性机遇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转型是一个常新的话题。7月9日在京举办的第三届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来自监管层、大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普遍认为,商业银行应重新定义“差异化转型”,形成“错位竞争”,围绕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变化来确定各自的转型战略。
与会人士认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也是结构化的。因此,不能再延续老思路去“随大流”,拼抢同质化业务,而应关注市场主体的变化,研究金融市场的结构性趋势。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标志着金融业同质化竞争时期结束,也预示着差异化发展时期到来。”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表示,新常态下的机会具有结构性,各家商业银行需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传承、风险偏好、文化基因出发,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独领风骚,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邵平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银行业来说,只要紧跟房地产、基建、地方政府平台等主流行业和主流客户即可。“那时,如果不采取跟随战略,为了特色而特色,反而会掉队。”邵平说。
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同产业、行业发生分化,机遇也随之呈现结构性特征。此外,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准入放宽、监管优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也已明显分化。
中国建设银行监事长郭友预计,分化仍将持续。“在发展路径方面,大型银行将走综合化经营的集团发展道路,大部分中小型银行将更加关注走特色化经营之路,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可能会相继出现。”
那么,不同体量的银行如何在变化了的环境中抓住结构性机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银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市场,应依市场主体而动。具体来看,应重点关注4个方面:首先是业务结构。“按揭类贷款应是银行长期的业务重点,但需要更加稳健、严谨,不易突飞猛进。”于学军认为,银行业应关注央企改制及经营情况的变化,关注政府类负债模式的变化和银行的切入方式,关注城镇化发展的变化。此外还要关注小微等成长类企业发展,开拓投资类企业,关注科技创新企业;第二,银行业要拥抱互联网,与成熟的互联网企业结合,创新发展业务模式;第三,银行业应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结合;第四,银行业应按照银行的规律办银行,严格风险防控。
与此同时,在混业经营大趋势下,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已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从国有四大行的实践看,集团下已包括基金、保险、租赁等子公司;从中小型银行看,不少也开始探索将理财、信用卡等业务条线拆分成独立子公司经营。
“传统的管理模式正朝着事业部制、专营机构、子公司等模式发展。从国际市场经验看,随着综合化转型推进,将来可能会出现保险金融集团、证券金融集团、银行金融集团等。”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说,美国花旗集团即为典型。
“但花旗集团混业、分业、再分业、再混业的发展历史也值得我们反思。”邵平说,各家银行的综合化是否要“一哄而上”值得商榷。
邵平表示,从平安集团多年的综合金融实践经验看,综合金融应包含3要素:市场机制是基础、统筹规划是保障、考核激励是关键。(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