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市场暴跌结束 企稳回升周期来临

2015年07月10日 07:0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期以来,市场陷入了恐慌式下跌局面,哪怕周一出台大规模救市政策,市场也仅是短期冲高,但仍挡不住巨量抛售,本周前3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5%,创业板累计下跌10%,而若考虑到很多公司为了避免下跌停牌使得股指虚高因素,实际指数跌幅更大,直到周四市场才出现较大力度反弹。我们认为,这也意味着随着政策的救市力度加大,投资人信心开始恢复,市场也将迎来回升周期。

  本轮暴跌始于6月中旬,下跌的导火索来自于管理部门清查用于配置HOMS账户,要求券商关闭与配资端口的HOMS系统,导致一些配资的公司为了规避风险纷纷减仓,集体踩踏的结果也就酿成了市场大跌,而由于配置盘资金巨大,如据估算,银行理财资金流入场内的两融融资和场外的配资的总额估计达上万亿元,这些配资的杠杆较高,股市稍一下跌就引发了平仓,而配资盘平仓规模的巨大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即市场下跌-达到平仓线-再次平仓-下跌,这也就导致市场即使遇上政策利好,也难以扭转下跌趋势,而股市下跌趋势的强化也强化了投资人的悲观预期,市场的流动性也就更加匮乏,从而导致更多的股票跌停,乃至周三市场几乎出现了全线跌停。危急时刻,本周以来政策救市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如上周末宣布的救市政策力度相对于上上周明显升级,它们包括:国务院会议决定暂停IPO,28 家已经完成资金申购的公司暂缓发行,已经参与申购的资金在周一陆续退款,以缓解市场资金需求的压力;上周六21 家证券公司召开会议,决定以2015 年6 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 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同时上证综指在4500 点以下,在2015 年7 月3 日余额基础上,证券公司自营股票盘不减持,并择机增持;上周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决定,为充分发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大业务规模等,中国人民银行将协助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支持。

  但这些救市政策并没有促成市场的企稳,除了受增持蓝筹股出现大涨外,其他股票普遍陷入跌停,这又迫使管理层进一步加大救市力度。

  如周三,各部门都以统一行动方式出台了相关的救市政策,并以实际行动表明稳定市场决心:央行指出,为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将积极协助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借用再贷款等方式获得充足的流动性,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支持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在继续维护蓝筹股稳定的同时,加大对中小市值股票的购买力度,这无疑有利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此外证金公司还通过股票质押的方式,向21家证券公司提供了2600亿元的信用额度,并宣布出资2000亿元申购五家基金公司份额,以应对公募基金承受的赎回压力;证监会宣称,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公司股票出现大幅下跌时通过增持股票等方式稳定股价;保监会发布消息称,为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达到30%比例上限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至总资产的40%;国资委也要求全体中央企业承诺采取如下措施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包括:在股市异常波动时期,不减持所控股上市公司股票,加大对股价严重偏离其价值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股票的增持力度,努力保持上市公司股价稳定等。

  虽然市场恐慌情绪还会受惯性下跌影响,但我们认为,考虑到以下因素,随着政策救市力度的加码,市场企稳回升周期已来临。

  随着更多救市资金的大规模介入,特别是更多救市资金开始踊跃介入跌停板股票导致交易日跌停板股票开始减少,市场恐慌情绪会逐渐减弱;A股上市公司增持数量猛增,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15日起至7月9日,A股市场先后已有624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获得重要股东增持;管理层力促杠杆融资降温的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如两融资金余额已经从6月中旬2.26 万亿回落到7月7日的1.62万亿,基本回落到今年4月初的水平,即今年市场暴涨前的水平,这表明高杠杆的融资资金已基本清理出局,场内资金去杠杆进程接近尾声;经过这轮暴跌,上证指数下跌33%,创业板下跌超过40%,两大指数都回落到今年市场暴涨前的水平,估值也回落到价值区间,如沪深300估值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容易引发今年以来因为股市暴涨而踏空股市资金的抄底,一些产业资本也大举建仓,如中科招商近日同时举牌五家中小市值公司。

  因此,我们认为周四市场上涨就是对以上有利因素的反应,近期股市也将迎来回升周期。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