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媒体创业的“竹马情”

2015年07月08日 07:18    来源: 北京日报     潘福达

  ■人物:竹马实验室创始人何磊

  ■领域:基于高校的移动社交平台

  ■创业语录:“互联网创业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偌大的校园里,有谁和自己趣味相投?类似变魔术这样的技能会有小伙伴们买账吗?……在现如今的象牙塔内,“90后”大学生往往想表达自我,获得认可,找到同伴。这个看起来很不容易的过程已经被创业团队搬到了手机屏幕上,让大学生们可以借高校社交软件竹马APP找到互相欣赏、互相激励的核心朋友圈。

  体制内创业的反思

  “90后的画像特点”、“本周产品团队计划”……各种颜色的小纸条贴满了三面墙,甚至窗户上还粘着几个绿色的便笺。走进竹马实验室的总“基地”,创始人何磊正坐在离门最近的客厅墙边椅子上,“这就是我的工位”,他起身笑着说,“每次有人送快递时,我就充当看门大爷的角色。”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一直在研究几个新上线的APP。”身穿蓝衬衫,手里攥着几张创意便笺,何磊沏了一杯茶,和记者讨论起了对当前互联网创业的见解。其实在去年辞职创业前,他曾在《中国青年报》担任记者和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后来在新媒体发展中心担任常务主任。在媒体界浸润多年的他,又似乎和现在所做的高校社交沾不上边儿。

  “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是我的一个‘小梦想’。”喝了一口茶,何磊娓娓道来自己的“高校情”。2008年调到中青报新媒体中心,大学生成了部门聚焦的重要青年群体。当时成立了现在依然颇有名气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后来做的新街社则成了何磊体制内创业的“首秀”。“大学生很需要展现自己,需要有一个平台展现他们的能力。”何磊说,一个暑期,他带着北京10所高校的200多个彼此并不熟悉的孩子,采访并签约了学校周边2000多个小商户。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和热情让他至今难忘。

  当时在移动互联网还没露出头的时候,团队少不了使用“笨方法”——手持GPS挨家到商户测量位置,在地图上标注,让大学生可在PC端查看各家店铺打折信息。打造集合150多所高校媒体资源的青梅APP、每年至少认识100位高校大学生……新媒体中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以大学生为中心,也悄悄在他心底播下了创业的种子。

  为了心中怀揣的“小梦想”,他去年6月辞去了很多人为之羡慕的工作,终于投身到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中来。

  “不断试错”的互联网创业

  创业思路有了雏形,人脉资源固然丰富,不过创业并非坦途,总是荆棘密布。

  拉上6人团队做社交软件研发,办公地点却成了大问题。从创业的朋友那里“蹭”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会议室还要和朋友公司共用,提意见、磨方案、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初代产品也在不久后上线——竹马APP的1.0版本。

  “竹马”一词,来源于“郎骑竹马来”。“我们要做一种大学小伙伴的感觉。”何磊指着对面的墙,一根竹竿上套着一个马头模型,墙上的logo则是七巧板组成的马。他说,平均每个大学两万人,毕业时,认识的人一般不超过150个。但在大学阶段,学生需要社交互动,他们关注点多变,而且有足够多的创意想去实现。1.0版本主推创意活动,覆盖了全国30多个高校。举办草地音乐派对、在井盖上涂鸦……各种让大学生“动起来”的好玩项目都在上面发起。

  不过,创业的困难接踵而至。和大学生打过多年交道的何磊,却在呕心沥血推出的首款版本上折戟沉沙。“自认为很了解他们,不过想得太理想化,用户画像方面存在方向性问题。”何磊告诉记者,举办和参与创意活动的学生大多是每个高校的“风云人物”,而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用户群体,让产品覆盖所有人群,才能在平台上实现充分社交。

  产品并未成熟,投资也未谈拢,因为没有投资人了解这款产品到底要做什么。“自己家里的钱都投进去了,每天考虑的就是这些钱能让团队坚持到什么时候。”何磊苦笑着说:“互联网创业就是要不断试错,其实创业失败的几率总是要大于成功。”

  “90后”大学生群体的画像究竟是什么?团队成员用了最“笨”的方式:扎到校园,和平时被调侃为“屌丝”、“宅男”的普通同学同吃同住打成一片。1个多月的调研收获颇丰,原来,很多学生的标签都独具个性:有人每天记录下前晚所做的梦,有人坚持自己为自己理发,有同学喜欢拍笑脸照片,还有学生喜欢变魔术……“90后的存在感和认同度不够。”何磊说,让这些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找到一个平台,可以“炫”自己的标签,获得朋友关注,并找到志趣相投的同学,成了团队产品研发的新方向。

  让中国的大学活跃创新

  “有了这个思路,产品也做得顺利了起来,投资人也认同了这个想法。”谈话中何磊一直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在团队最困难的半年研发时间后,终于拿到了天使轮投资。”今年4月刚刚推出的2.0版竹马APP,已经覆盖了全国30多所高校。

  新版本中,每个用户都有“小黄条”标签,如果看到和自己一样的标签,可点ME TOO(我也是)进行互动,也能直接留言。而以往语音、文字等应用都做了“减法”,只为了让产品更加纯粹好用。

  相比这轮创业潮火热的O2O和P2P等领域,社交软件领域似乎有点偏门,也让人看不清盈利模式。“通过进一步产品优化,用户的数量、黏性提高,商业模式也自然形成。”何磊畅想,本地生活服务、名企招聘等都能成为未来盈利的途径。“现在还没到考虑盈利的时候,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何磊如是说。

  “如果把创业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这样的选择不能让我兴奋,更不能让我感觉到幸福。”何磊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称只有真正地迈开创业步伐,才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生机勃勃。

  “让中国的大学理想起来,活跃起来,创新起来,是做竹马时一直怀揣的理想。”在他看来,创业的心态不应该是赌博,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为了心中埋藏的高校情结,做一些对大学生有用有益的产品。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