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曾经站在“两融风口”的银行股,上周遭遇了“冰点”杠杆资金的突袭,比较少见地出现了集体区间融资净偿还。《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计算,上周4个交易日16家上市银行股票合计被融资净偿还106.25亿元,且16只银行股全部处于融资偿还大于买入的状态。
不过,虽然杠杆资金暂时撤退,但是另一路增量资金——沪股通却选择了在上周五抄底:6月26日,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中4只为金融股(其中3只为银行股),当日买入4只金融股的资金接近19亿元;仅按照上榜金融股成交量计算,沪股通在上周4个交易日内合计买入76.95亿元,考虑到未上榜金融股的“吸金能力”,沪股通抄底金融股的力度肯定超过了80亿元,日均超过20亿元。
银行股集体遭遇
两融客做空
作为A股市场最为“位高权重”的行业板块,银行股向来不缺乏大资金的运作。不过,除了偶发的股权争夺战以外,能够触发银行股暴涨暴跌行情的资金来源并不多,两融业务中的融资(买入或偿还)操作自然要算一个。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计算发现,上周(6月23日-6月26日)的4个交易日内,16家上市银行集体遭遇“两融客”做空:16只银行股合计被融资净偿还106.25亿元,且16只银行股全部处于偿还大于买入的状态。其中,农业银行的融资净偿还金额最高,超过了14.54亿元;浦发银行紧随其后,融资净偿还金额也高达14.07亿元;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的融资净偿还金额也分别达到了12.23亿元、10亿元、9.51亿元;此外,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的融资净偿还金额也均超过了5亿元。事实上,在上述时间段内区间融资净偿还额最少的中信银行也达到了1.24亿元。
融券业务方面,空方也显然在上周抓住了主导权:16只银行股中有12只的融券卖出大于融券偿还。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是被融券净卖出的“重灾区”。
与目前“两融客”联袂做空银行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3月份“银行即将持有券商牌照”这一美好愿景被描绘出来之际。
当时,从3月9日至3月20日的10个交易日,16只银行股被合计融资买入1303亿元。数据同时显示,从3月9日至3月20日,16只银行股的区间日均成交额合计为584.19亿元。也就是说,上述时间段内融资买入的金额甚至高于二级市场两天的全部成交量,大约占据了上述10个交易日二级市场总成交的两成多。当时,16只银行股中,兴业银行的区间融资买入额最高,达245.3亿元,其后依次是浦发银行145.8亿元、中国银行125.2亿元;从区间融资净买入这一“增量资金”的角度来看,农业银行获得的区间净买入额最高,独占逾22亿元,其后依次是浦发银行17.9亿元、北京银行10.8亿元。
虽然上周“两融客”舍弃了银行股,但是随着周末央行宣布“双降”(同时降息、降准)以及6月末年中考核时点的平稳度过,资金风口的“回转”或许值得期待。
沪股通大手笔
买入金融股
如果说融资融券是机构资金加杠杆的最佳途径,沪股通则是海外资金目前最直接的A股交易方式。港交所数据显示,在上周A股恐慌性大跌之际,沪股通资金勇敢地选择了抄底金融股。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港交所公开信息统计发现,上周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中屡现金融股。在上述4个交易日内,上榜金融股的买入额为别为36.03亿元人民币、11.96亿元人民币、10.16亿元人民币、18.8亿元,4个交易日合计买入76.95亿元。考虑到未上榜金融股的“吸金能力”,沪股通上周4个交易日内抄底金融股的力度肯定超过了80亿元,日均超过20亿元。
此外,在A股市场投资情绪最为恐慌的6月26日,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中4只为金融股,其中3只为银行股。
“沪股通虽然在加码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金融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银行股都受到沪股通追捧”,资深市场人士提醒《证券日报》记者,“数据显示出来的抄底无疑是真实的,但是资金对上市银行还是区别对待的。”
资料显示,目前沪股通的股票范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共计400余只股票。其中,沪市上市的14家上市银行全部被纳入其中。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大智慧信息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共出现在了12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不过,14只银行标的股中,仅有5只入选,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 上述5家银行中,包含3家国有大行和2家股份制银行翘楚,港股通“抓大放小”的投资特点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