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澳自贸协定落听了

2015年06月18日 07:26    来源: 北京晨报    

“吃货福音!澳洲龙虾来袭!”王小姐第一时间发在朋友圈里的这条消息被频频点赞。

  历时十年谈判,中澳自贸协定昨天终于尘埃落定。中澳自贸协定在货物贸易方面减税幅度大大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让不少中国消费者期待澳洲牛排、龙虾“敞开吃”的日子即将到来。

  中澳自贸协定还涉及服务、投资等多个领域。如果你有一技之长,获得一份澳大利亚的工作签证将变得更加容易。而签证审批等诸多便利化措施,将帮助更多个人和企业到对方国家旅游、学习和投资。

  超过一般自贸协定

  90%的降税水平

  澳洲牛肉10年后、奶粉12年后零关税入华

  当地时间17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根据自贸协定,在货物领域,双方各有占出口贸易额85.4%的产品将在协定生效时立即实现零关税。减税过渡期后,澳大利亚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达到100%;中国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分别达到96.8%和97%。这大大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在中澳双边贸易中,农产品比重虽然不高,但是在与我国国民日常消费相关的牛肉、乳制品、羊毛、葡萄酒、水产品等,澳大利亚都是我国的重要进口来源。

  在中澳自贸协定中,我国对牛肉和乳制品都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安排。牛肉降税过渡期为10年。在实现完全自由化后,牛肉的平均关税将由目前的15.5%降为零。我国为乳制品分别设置了5年、10年和12年的过渡期。在实现完全自由化后,乳制品的平均关税将由目前的12.3%降为零。其中,奶粉现行10%的关税将在协定生效后12年降为零。相较之下,葡萄酒、虾蟹、鲍鱼等产品的过渡期更短。中国消费者有望更快享受到零关税的福利。

  据初步测算,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实施后,将使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产品总共获得约16.6亿美元的关税减免,对澳大利亚而言,其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将获得约10.01亿美元的关税减免。

  中国特色职业

  可获澳4年工作签证

  中餐厨师、武术教练、中医医师和中文教师在列

  此外,自贸协定实施后,签证审批流程也将变得更便利、更简单,大大方便了两国人民到对方国家出游、工作与学习。

  澳方承诺对符合要求的中餐厨师、武术教练、中医医师和中文教师提供最长可达4年的工作签证,且对于上述四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保证每年提供总数为1800人的工作机会。

  “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职业。”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项特殊安排,中国特色人员赴澳展现才艺的机会将显著增加。

  在中澳自贸协定的框架下,中澳双方还签订了《假日工作签证安排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安排,澳大利亚将向中国18岁至30岁的年轻人提供每年5000个进入澳大利亚旅游并进行短期工作或培训的机会,使中国青年赴澳获得了除留学、工作、旅游外的第四种选择。

  中澳双方还决定开展合作,简化与技术工人临时签证相关的技能评估流程,包括减少目前中国公民申请澳大利亚临时工作(技术工人)签证需进行强制性技能评估的职业数量。

  在服务领域,澳方承诺自协定生效时对中方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部门,成为世界上首个对我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中方则以正面清单方式向澳方开放服务部门。在投资领域,双方自协定生效时起将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澳方同时将对中国企业赴澳投资降低审查门槛。

  ■延伸

  商务部评价:

  “这是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

  中澳自贸协定谈判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谈判始于2005年4月。近年来,中澳两国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加速推动了两国自贸协定的最终签署。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澳双边贸易规模从2000年的84.5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369.5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0年的16倍。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赴澳各类投资总额约749亿美元。目前,澳大利亚是我国境外投资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目的地。我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一方面,随着工业资源品价格的下降,澳大利亚希望改变对煤炭和铁矿石等矿产品出口的依赖,向食品和农产品出口过渡,而实现由“矿业繁荣”向“食品业繁荣”转变。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在“新常态”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中国商务部昨日表示,中澳自贸协定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迄今已商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