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三板做市指数跌破1800点 创调整新低

2015年06月12日 07:3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王砚丹

  近期,新三板交易受到重创。随着监管趋严,6月10日、11日,三板做市(899002)连续两日收于1800点下方,并连续刷新最低纪录。11日三板做市盘中最低下探至1786.52点,收于1796.27点,这是自4月7日该指数见顶2673.17点后最低收盘点位,区间跌幅高达33.17%。

  30只个股近两月跌逾50%

  4月7日以来,三板做市指数下跌33%,一些个股跌幅更甚。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4月7日~6月11日,共有5只个股跌逾60%(复权后,下同):联宇技术(430252,收盘价6.21元)以69.71%的跌幅位居第一,海芯华夏(430706,收盘价10.70元)以64.80%排名第二,科能腾达(430148,收盘价9.10元)、鑫庄农贷(830958,收盘价2.46元)和大盛微电(830955,收盘价7.34元)也分别下跌62.86%、62.44%和60%。此外,还有格纳斯等25只个股下跌在50%~60%。包括上述个股在内,共有136只做市个股跌逾33%,跌幅高于做市指数。

  分析人士认为,新三板近期连创新低与监管不断升级有关。4月7日股转系统对“造成市场价格异常,严重干扰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和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的“中山帮”四个账户采取限制证券账户交易三个月的监管措施,成为新三板由涨到跌的分水岭。此后,多家挂牌公司因股票异常交易或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6月5日,股转系统又向券商发出通知,要求严查三板垫资开户,杜绝违反投资者适当性的情况发生——目前新三板的开户门槛为500万元,但根据股转系统领导公开讲话披露数据显示,3月底到5月中旬的短短52天内,新三板合格投资者数量从37732户增长到超76000户。而中登公司5月数据披露,持有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超过500万元的自然人数量仅为23.8万人。

  券商:逢低布局潜力股

  不过,股转系统一手抓监管、一手抓建设的做法让大多数业内人士仍对新三板表示看好。近期,股转系统董事长杨晓嘉撰文指出,新三板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创新,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新三板的创新空间将会更大。新三板今年在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头戏还是实现市场分层。

  齐鲁证券认为,股转系统对待新三板市场是抱着长远发展与小心呵护的态度,对待任何可能影响市场稳定的行为都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必将采取相关措施,“后期因为制度不完善的短期套利红利将加速消失,不论是竞价交易还是投资者市场门槛降低都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前提之下。预计股转系统会规范协议交易市场,添加大宗交易等相关交易规则,新三板进入两极分化时代。

  民生证券也表示,新三板监管力度必将加大,短期或有震荡,但从长期看,投资者对市场前景存在看多情绪。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新三板市场,同时深入甄选并逢低布局政策调整后的潜力股。

  截至6月11日,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2559家,其中做市转让公司424家,协议转让2135家。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新三板明星股九鼎投资转让方式从协议变更为做市,但由于正筹划重大事项,公司已于6月8日停牌并无交易。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付柏瑞公募转型新三板的先行者      2015年05月27日
  • · 五月新三板推出250亿元募资计划      2015年05月26日
  • · 新三板引爆一级市场      2015年05月14日
  • · 新三板今年成交突破700亿元      2015年05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