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军工股大涨因军民融合:造航母的中船重工跨界产吸管

2015年06月09日 08:41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解读军民融合背后的大逻辑

  军工概念股有多火?

  万得资讯的数据表明,2015年1月1日至6月4日,A股军工板块整体上涨了127.26%。而同期上证综指涨幅只有51.79%,还不到军工板块涨幅的一半。像北斗卫星概念股华力创通(300045.SZ)年初至6月4日大涨236.96%,军工企业中国电科集团旗下唯一的信息安全类上市公司卫士通(002268.SZ)年初至6月4日上涨175.39%。

  实际上军工概念股火热的背后是国家层面对军民融合的高度重视。

  今年3月12日,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启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5 月 26日,我国发表《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白皮书将军民融合作为军事力量建设的重要一项。

  事实上,军民融合的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记者采访发现,军工企业在转型民品生产的空间极大:造航母的企业也能造海洋平台,造潜艇的企业也能造高尔夫球杆,造雷达的企业也能造喝饮料的吸管……

  然而尽管军工指数飘红,我国十大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仍然偏低,甚至还有很多优秀的军工资产并未上市。而在国际上,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通用动力等军火巨头均是上市公司,甚至全球排名前100的军工企业中80%以上是上市公司。

  无论是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还是借力资本市场,中国的军工企业转型方兴未艾。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军民融合:以军工技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以市场之力放大军工资产效率

  对于国家为何选择在此时机提出加快军民融合,今年3月,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分析称,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除了解决国家安全需求之外,还肩负促进产业升级的重任。根据财政部相关信息显示,2015年我国国防支出预算 8868.98亿元,比2014年执行数增加813.84亿元,增长 10.1%。在当前体系下,庞大的投资对财政产生压力,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搞活新投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第二,解决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才能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的过程,促进我国军工产业升级。

  国金证券则分析,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防军工业和民用要素之间的互联互通发展提高了工业产能利用效率、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军民融合的发展是国家军工产业改革的需求,是增强军用技术和产能利用效率的需求,是引导国防科技工业投资组成多元化的需求,长期来看是国家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

  受军民融合暖风劲吹,A股军工股闻风大涨。由于参考的行业分类标准不同,目前券商、资讯等各机构分类和统计的A股军工行业成分股及其指数涨幅不一:Wind军工行业仅有21只成份股,年初至6月4日上涨127.26%;而中信证券编制的军工行业有41只成分股,年初至6月4日上涨118.24%。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编制的国证军工指数成分股最多,为50只,年初至6月4日,国证军工指数累计上涨117.36%,总市值高达19340.62亿元,其中,年初至6月4日涨幅居前5位的个股分别为:欧比特,华力创通,风帆股份,航天信息,川大智胜。

  接受采访的多位行业分析人士,为记者列出了四个方面的军转民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

  军转民案例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产品用途:个人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道路交通管理、铁路智能交通、航空运输、应急救援、指导放牧等

  涉及概念股:中国卫星(600118.SH,年初至6月4日上涨153.53%)

  海格通信(002465.SZ,年初至6月4日上涨145.90%)

  提到军转民的案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首当其冲。北斗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除了传统的军事用途,其民用功能也非常丰富,如个人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道路交通管理、铁路智能交通、航空运输等等,具有巨大的市场效益与示范作用。我国关于北斗“军转民”的尝试一直在加速进行中。

  民用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手机位置服务(手机定位导航)和个人车辆应用(车载导航)两大细分市场。

  喜欢野外旅游而又担心遇到意外?如果背包族有一台可以精确定位的报警导航,出行安全自然会大幅提高。早在2012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就推出了借助军工技术的灾害环境下应急救援系统。

  这套系统结合了北斗卫星的定位功能和信息传输功能,在无公网的条件下可以为户外用户提供实时导航和遇险报警,将大幅提高户外运动和野外旅游的安全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据公开资料统计,2013年,全国北斗车载监控产品每月产销量达近万台。2013 年全国车载导航终端需求为 800 万台,虽然 GPS 占主导,但北斗示范工程只是开始,随着国家的推行和北斗产品价格的下降,未来营运车辆将换装北斗,这将是上千万台的市场。

  在其他行业中,渔业是北斗在运用方面推进相对较快的,渔船上安装的北斗终端超过 5 万台。2014 年 11 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未来其他国家的船舶也可以使用北斗系统,将打开更多的市场空间。

  军转民案例二:

  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增雨防雹火箭弹

  产品用途:人工增雨、增雪、防冰雹、森林防火、削弱雷电以实现减灾防灾

  涉及概念股:航天电子(600879.SH,年初至6月4日上涨57.05%,5月14日停牌至今)

  航天动力(600343.SH,年初至6月4日上涨92.07%)

  抗旱灾、防冰雹在过去,也许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靠天吃饭。不过,在我国将军事火箭技术运用到民用中研发出增雨防雹火箭后,这种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中天火箭公司生产的增雨防雹火箭弹,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企业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重点企业军转民技术开发项目”,曾获得两项国防专利。

  中天火箭公司1992年成功开发出增雨防雹火箭弹和发射系统,这一系统由载有高效催化剂的火箭弹和地面发射控制系统组成。在气象监测系统的引导下,由地面发射控制系统将火箭发射到作业云层,催化剂播撒装置将催化剂通过燃烧方式施播于作业云层中,构成空间催化带,从而完成大规模人工增雨、增雪、防冰雹、森林防火和削弱雷电等多项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作业。

  增雨防雹火箭弹已成为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工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国有28个省份在使用该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7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气象局出具的政府使用报告表明,自1998年始到2008年4月,两家单位用增雨防雹火箭系统330套,增雨防雹火箭20000余枚,成功实施防雹作业1950次,增雨作业750次,保护农作物、生态林、草场1500公顷,减少损失7.5亿元,增加有效降水量2亿立方米。2012年,中天火箭公司在增雨防雹火箭项目上实现了28个省份使用和1.2亿元的营销收入。

  军转民案例三:

  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大功率微波辐照裂解垃圾设备

  产品用途:可使垃圾裂解后合成燃气、燃油和活性炭,一次性完成垃圾处理和二次再生资源利用

  涉及概念股: 航天长峰(600855.SH,年初至6月4日上涨70.35%)

  航天科技(000901.SZ,年初至6月4日上涨105.23%)

  航天电器(002025.SZ,年初至6月4日上涨122.65%)

  现如今,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全国600多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约有1/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

  目前,垃圾减量化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焚烧法,而它的重大缺陷是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广通公司研制的大功率微波辐照裂解垃圾设备,可使垃圾裂解后合成燃气、燃油和活性炭,一次性完成垃圾处理和二次再生资源利用。  

  垃圾微波裂解是将一般垃圾作为资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去量化将垃圾处理掉。该技术将垃圾通过微波加热,分解为气相、液相和固相资源。气相主要是可利用的可燃性气体;液相则是分离出的燃料;固相是制成的不同品质的活性炭。该技术不但完成了对垃圾的处理,还可以分三个层次对垃圾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广通公司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业转型升级和军民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充分调研国内需求,嫁接北京市市政环保项目试用,对该设备进行工艺和生产实验,为设备的工程化、规模化生产奠定实用基础。

  军转民案例四:

  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造航母的跨界造吸管

  产品用途:吸管

  涉及概念股: 中船重工(601989.SH,年初至6月4日上涨92.07%)

  风帆股份(600482.SH,年初至6月4日上涨234.07%)

  航母、吸管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界的产品,却出自同一家企业——承造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同时也是全球产量最大、产品种类最全的吸管生产企业。

  这里说的吸管就是我们平时喝饮料用的塑料吸管。2012年,中船重工第七二四研究所下属鹏力科技集团的吸管产量超过300亿根,产值4亿余元,占据了全球高端吸管1/5的市场。

  一个造航母的企业,怎么生产起了吸管?七二四所所长周希辰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企业跨界最初就是为了生存。

  20年前的七二四所,军品任务减少,员工待遇不好,几个技术骨干接连带着技术跳槽或“下海”。为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七二四所开始到民品市场上寻找机会。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自己制造吸管生产设备,于是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七二四所成功地造出了中国第一套吸管生产设备。

  2000年,为了方便市场化运作,七二四所组建鹏力科技集团,吸管设备是其主业之一。回想起当年转行生产吸管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难的就是市场销售这一关,以前生产军品是计划经济,坐在家里等订单就行。现在吸管是完全市场竞争行业,大多数用户都已经有固定的供应商,纵使国产的技术水平再高、产品质量再好,订单也不可能主动找上门。

  当跑了整整两个月,几乎走遍所有叫得上名字的乳品生产企业,签下的第一笔吸管订单只有4000元时,团队确实产生过动摇,要知道以前做军品的时候一台设备动辄就是上百万元。

  经过15年的发展,如今中国制造的吸管不仅已经与蒙牛、伊利、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也成为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