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盈利模式急需转型 理财业务分拆加速“发酵”

2015年06月09日 08:36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制图 王晓庆

  银行理财产品曾为投资者带来了不俗的成绩,但进入2015年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以及互联网金融和资本市场对银行资金分流效应的加强,银行理财产品转型迫切需要找到“新出路”。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临近,理财市场整体转型迫在眉睫。同时,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内外部条件的日趋成熟,银行业理财业务拆分将持续发酵。

  理财市场迫切需要转型

  截至2014年底,中国理财市场的余额为15.02万亿元,相比较2013年底的10.24万亿元,同比增长46.68%。如此快速的增长似乎表明了理财市场的发展欣欣向荣。在业内看来,银行理财市场前进的道路却是阻力重重,并非如此“平稳”。“银行理财市场现阶段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缺乏高收益产品;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可能面临冲击和资产端变化对理财收益影响较大。”有研究机构分析人士指出,相比A股市场的热火朝天,银行理财市场缺乏能与之竞争的高收益产品。

  该分析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市场在缺乏高收益高风险产品的同时,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也可能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额存单的推出以及“取消存款上限”的呼之欲出,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收尾阶段,这将极大地冲击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

  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大额存单利率将高过存款利率。这使得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在收益率上的优势被更加弱化。而且大额存单对于银行来说成本更低,对于投资者来说套现也更加灵活,因此保本型的两类产品受到的冲击将会非常之大。“资产端的变化也极大影响了银行理财市场。流动性宽松背景下,可投资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倒逼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总计有169家商业银行发行1.46万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2.62%。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总计发行超过1万款,占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70.67%,环比减少3.42%。

  不过,上述人士也指出,理财产品数量的萎缩绝不意味着银行对理财产品重视程度的下降。“恰恰相反,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传统市场的萎缩,恰好为银行理财产品升级为银行资产腾挪的重要手段,迎来难得的转型窗口。”

  加速推进分拆业务

  在银行理财迫切转型的情况下,单一的“固定收益”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已不足以应对市场的变化,转型似乎势在必行。

  作为拉开银行业混改大幕的重要一部分,理财业务拆分正在银行业内加速发酵。继光大银行宣布推进分拆理财业务并设立子公司之后,近日浦发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议案,同意以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此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也均对分拆相关业务设立子公司有所表态。“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的出发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丰富业务功能,目前的理财是在银行牌照下做业务,而成立子公司后可以向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更多业务功能申请,有利于理财业务产品创新,丰富投资品种;二是有利于风险隔离,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培育;三是便于设立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在银行体系框架下,这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上述某股份制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理财业务拆分的持续推进,银行对于子公司的经营路线设定也逐渐明晰。

  某银行资管部人士认为,从银行角度出发,设立资管子公司后,能够避免代客理财与银行自营业务的交叉重叠和关联交易,从而实现银行自营和代客理财业务风险完全隔离。“从另一方面来讲,成立子公司本身也能够给资管业务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记者观察

  理财业务分拆成银行必走之路

  事实上,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趋于乏力,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银行的利润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而成立子公司有望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当前,银行资产端的增长处于顶点的状态,央行降息、贷款和债券市场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不断找出口、增加利润,而成立子公司将给资管业务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资管子公司有望带来规模与收益率双重提升的增长弹性。”有研究机构表示,从长远来看,市场普遍看好分拆理财业务并设立子公司对银行估值的提升。该机构发布的研报称,银行理财如果分拆上市,价值占将银行市值的13%,“银行旗下资产的分拆乃至最终上市将对银行整体估值产生巨大的正面作用。”

  为此,有分析人士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银行做相同的事情。“这个算是金融混业的积极应对,进入大资管时代,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业务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同时,在大资管时代下,市场更加开放、主体更加多元、界限更加模糊、竞争更加激烈、监管更加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财拆分将会提速,帮助银行理财业务加速转型。”

  记者 陈思源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