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欧阳凯
6月6日,作为A股唯一一家钟表上市公司,飞亚达A(000026,SZ)宣布与北京手表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表厂)签署框架协议,合资成立北表表业(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表表业)。其中,飞亚达投资金额拟为现金8000万元(其中5100万元作为标的公司注册资本)。
飞亚达董秘陆万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合作更在于互补,通过合资掌握手表机芯等核心技术,保障自有手表品牌的机心供应,增强公司在手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布局,同时对北表厂“北京”、“双菱”等国产品牌在市场上重新做提升和改进。
“南北”合作互补短板
根据协议,北表厂同意将其钟表元器件及机心制造业务、“北京”和“双菱”品牌及与相关业务团队等资源,分立设立北表表业公司,持有北表表业公司100%的股份。在分立完成后,飞亚达拟以现金8000万元投资北表表业,出资入股后,公司占北表表业公司51%的股份,北表厂占北表表业49%的股份。
据了解,上世纪50到80年代,北表厂旗下的“北京牌”手表曾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国产三大腕表品牌之一。然而,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石英风暴”重创了中国的国产机械制表业。90年代后期,北表厂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
钟表专家白映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今,北表厂虽是中国制表行业内机械机心生产的“大户”,同时可以自主研发生产陀飞轮、三问等复杂腕表,但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产品销售和国际化依然不及曾经辉煌时刻。
2014年,北表厂机芯产量突破100万只,成表约2万只,但销售总额两者相加却只有约8000万元(其中机芯约6500万元,成表约1500万元),而飞亚达表已有84万只的销量,拥有250多家网点的著名名表销售终端“亨吉利中心”,以及已接近100家网点的中档腕表销售连锁机构“博观表行”,但尚未能具备完整的机械机芯的研发生产能力。
白映泽认为,在双方合作之前,很少有国内制表企业或品牌之间进行收购或合资,基本上是各自为营;飞亚达本身拥有国企背景(控股股东为中航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借此合作,飞亚达在三到五年时间内或会有迅速提升,五到十年便有望与瑞士中等品牌构成竞争。
数据显示,目前飞亚达表收入达8.56亿元,占收入比重为26.13%;名表收入23亿元,占收入比重为70.11%。陆万军表示,若合作顺利推进,自有品牌相应的比重或会有所调整。
继续推进品牌国际化
近段时间以来,苹果、华为等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智能手表,其定价最低也在两三千元,而飞亚达表的价位也是在两三千以上。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会对飞亚达构成一定冲击。
白映泽认为,智能手表对传统高端腕表冲击性并不明显,早些年发生的“石英危机”已致许多传统品牌受到冲击,“原先传统知名品牌在当代人心中扔有一定影响,不会因为智能手表放弃传统高端腕表”。“智能手表对低价腕表的冲击较为明显,如果有人买两三千的智能手表,就不会选择同等价位的其他腕表。目前国内很多品牌在这个价位,在这种情况下,钟表行业正酝酿一场数字化的变革,这对国产制表业也是一个契机。”白映泽表示,从传统制表及传统工艺方面来看,国内品牌还需要很多年的积淀,但在电子和数字产品方面则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强大的生产力,未来甚至可能超过瑞士以及欧洲同行。”
陆万军认为,传统腕表和智能手表依然有区别,智能手表更多是一种快时尚的电子消费产品,本身有很好的智能健康概念,适合一些追求时髦的电子产品爱好者;而传统腕表讲究的是机械之美以及品牌艺术文化的传承,智能手表对钟表行业是一种丰富。“智能手表对客流或有一定的分流作用,但还没详细数据对此做判断。但我认为(整个客户群)是更加壮大了。”陆万军坦言,目前飞亚达对于智能手表还停留在关注和研究。
陆万军表示,飞亚达自身定位在国际化品牌上。早在2011年,飞亚达便进驻瑞士巴塞尔钟表展1号馆——国际品牌馆,成为1号馆中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腕表品牌,至今已有五年左右时间;但相比瑞士手表几百年历史沉淀,还处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还要不断去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