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酝酿筹备了多年的上海保险交易所(下称“保交所”)6月4日曝出消息称,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进入关键期,已递交申报方案,并有望在年内获批。
“上海在筹建保交所方面一直很谨慎,虽然已经研究了好几年,保交所的定位是什么,要做什么,业务模式和配套措施是什么,现在基本上已经找准了定位,也形成了基本思路,在筹建保交所的具体措施上,得到了保监会的认可。”6月5日,一位上海保险业熟悉保交所筹建进展的资本人士透露。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经过上海多个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合探讨,在吸取了诸多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上海保交所立志于成为中国版“劳合社”,同时随着上海自贸区在今年4月扩区以来,上海将保交所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可能性很大。
六年孕育终将破土
上海筹建保险交易所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12月,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与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组成了《中国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联合课题组,并最终形成《构建中国保险交易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经过种种原因和波折,直到最近一两年,上海提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才把保交所事宜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据了解,已经成立的上海保交所筹备小组由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联合推动,主要牵头人为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助理朱仲群,由其担任保交所筹建方案研究设计小组组长一职,此人拥有丰富的银行及保险管理经验。
事实上,今年1月份,上海主管金融的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就曾对外表示,上海筹建保交所将进入筹建模式,上述消息则进一步印证了上海正在筹建保交所的消息。
“随着国内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在配置行业资源、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方面,保险交易所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促进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再保险作为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保险业务相比,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筹建保交所,就是与中国再保险业务相结合,弥补短板。”在彼时的受访中,屠光绍如是说。
当时屠光绍还称,将来随着自贸区扩区,上海保交所放在自贸区内的可能性很大。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市筹建保交所之初,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介在谈及保交所的功能时就介绍,上海要建中国首个保险交易所,其所提供保险交易的场地与设施,重大项目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团体类人身保险,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重大再保险项目,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实现挂牌交易,同时保险交易所还有保单转让功能,长期寿险的保单持有人如因各种原因需要退出保险,又不愿意向保险公司退保,可以通过保单转让平台向需要此项保单的人实行转让。而成熟的保险交易所还可以产生衍生产品交易。
英美模式之比较
6月5日,多位受访业内人士透露,之所以上海筹建保交所耗时长达六年之久,就是因为国际上也有筹建保交所的例子,如美国纽约保险交易所,其在经营了七年之后,最后清算关闭。因此上海在筹建保交所的事情上,相当谨慎。
“上海筹备的保交所将参照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交易原则,然而究竟是效仿英国劳合社会员制的交易模式,还是类似证券交易所的挂牌交易模式,之前存在争议。前者以原保及再保业务作为交易标的,后者以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为代表,涉及保险风险证券化。最终的运营模式可能还要等到挂牌之后才明确。现在不方便说。”6月5日,一位了解保交所筹备进程的上海保险业内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这位人士介绍,历史上,成立于1980年的纽约保险交易所曾打造美国版“劳合社”,但开业7年后宣布解散。如果采用会员制可能有一定的问题,初期可能因为会员有限,而使得交易无法活跃,如果交易贫乏,那么保险交易所发现价值的功能就可能弱化,最终可能缺乏存在的必要性;而若采用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进行保险风险证券化,由于目前我国巨灾风险证券化还处于理论论证阶段,成立与此相关的保险交易所可能性不大。
记者查阅国际上三大保险交易所相关资料也发现,英国“劳合社”的运营模式只是对其注册会员提供服务,本身不接受保险业务,只为其成员提供交易场所。在“劳合社”市场,卖方(提供保险保障的承保人)与买方(代表客户购买保险的经纪人)面对面洽谈业务。“劳合社”承保的业务36%来自再保险,财产保险占23%,人员伤亡保险占20%,其他承保业务还包括海事险、能源险、汽车险、航空险以及各种复杂和特殊的风险。
而成立于1980年的美国纽约保险交易所是一个非股份公司的保险人的社团组织。主要业务包括三类:一是各种类别的再保险业务;二是美国之外的各种直接业务;三是国内的直接业务(被纽约自由贸易区拒保的业务)。1987年,该所开始停止接受新业务和续保。到了1997年,美国又成立了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这是一个专门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巨灾风险交换、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等买卖的场所。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交易的风险交换系统,允许用户交换他们的巨灾风险暴露。因此,用户能调整他们的风险分布形态,用来交易的有效风险可以在电子系统上“公告”,交易也能在电子系统中商议和完成。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是保险期货交易所(IFEX)模式的代表,保险期货交易所为财产及意外险债券,一般针对飓风和地震等巨灾提供保障,大多数寿险债券则是作为融资工具。
“上海肯定是希望建立一个拥有足够多的会员、更多的创新型险种以及活跃交易量的保险交易所,而不是冷冷清清,业务寥寥。可以放心的是,中国的保险市场足够大,无论是再保险还是航运保险,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自贸区又是一个载体,可以孕育各门类的保险。”对此,上海一家大型财险机构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