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的“七年之痒”
艺术品金融的“七年之痒”
在金融界人士看来,由于艺术品本身特有的属性,在赝品风险、估值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人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受到制约。
分析人士建议,双方各退一步。一方面,艺术品市场应该加快制度建设,保障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正确认识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创新更多适合艺术市场的金融产品。
近日,一个发生在收藏圈的案例引发了记者的兴趣。李先生是一家古玩店的老板,店内要购入一批高端工艺品,急需一笔30万元的资金。因为店里压了大量的货,手头没有那么多钱,低价处理又不划算。于是通过朋友介绍,他找到了一家以艺术品做抵押的借贷机构。
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李先生,可以把店里的一部分古玩打包,拿到其公司做抵押融资,一般情况下,可以抵到五成的价格。李先生打包的古玩市价大约为60万元,于是在该机构融到30万元,扣掉5%的风险保障金,一周后,李先生拿到手的钱是28.5万元。
故事还没有结束。这30万元并不是上述抵押机构支付的,而是通过其线上平台向公众募集。30万元的一件艺术品,拆分成若干小资产包,以10%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发售,变成一个艺术品理财产品。
市场快速扩容、参与者涌入,孕育着金融化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奔跑着”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经历了早期以个人资金为主导的个人收藏时代,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机构收藏时代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式进入了以金融资本为主动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
于是我们看到,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的行家,而变成了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艺术品已成为证券、房产之后,内地居民的第三大投资板块。
然而,随着中国艺术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艺术品金融化乱象也逐渐凸显,以致于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险区”。
“中国艺术市场还是个孩子,有很多小孩子的毛病,包括冲动、说谎、不守规则……但是我们可以管教他。孩子总要长大。”对于艺术品金融市场的乱象,潍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史跃峰此前在复旦艺术金融论坛上发表了这样的感慨。
七年之痒
事实上,艺术品金融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7年前,中国就引发了第一波艺术品金融行情。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波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迫使一些国际大藏家开始出手艺术品。2009年以后,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数十件过亿元的拍品,其中大多数来自于以尤伦斯为代表的著名国际藏家。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贡献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8年之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持续增长,并在2011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当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艺术品的收藏投资、消费市场是另类投资领域里的一片蓝海。其投资回报率令人惊喜。据全球艺术品收藏指数显示,所有艺术品十年平均年回报率是7%,而标普500指数的年平均回报是7.4%,两者不相上下。
2007年,民生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艺术品基金,这意味着,中国艺术品的金融化时代也就此开启。此后,其他形式的艺术品金融产品陆续涌现:从艺术品抵押、艺术品产权交易,再到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保险等,一些基金、信托等资本纷纷进入艺术领域“探险”。
几年的发展证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巨大的。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处于调整中,但其市场规模比2013年增长了61.5%,达到123.4亿元。
然而,就像所有现实中的夫妻一样,艺术与金融的“婚姻”也面临着七年之痒的考验。从2013年开始,艺术品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小的波动。
据统计,2013年,有29款艺术品信托产品期满需兑付,涉及资金额达26.42亿元。因此,2013年也被称为“艺术品信托退出之年”。
究其原因,国内艺术品信托和基金产品发行周期普遍设计为2至3年,导致从2010年至2011年爆发的艺术品信托和基金热潮在2013年至2014年有了明显的降温。因此,到2013年,艺术品信托和基金市场开始面临严峻的兑付压力。
到了2014年,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持续调整,加之监管政策趋严,艺术品信托和基金市场已难堪重负。去年12月,有媒体报道称,中信信托推出的“中信墨韵1号”逾期支付3个月。艺术品信托的兑付危机再次将艺术品金融化的风险问题推到台前。
今年1月底,深圳市银监局更是直接叫停了一家“财富艺术银行”。艺术品与金融的“婚姻”正式亮起了红灯。
性格不合
艺术品与金融的“婚姻”触礁,究其原因还是两者“性格”不合。
目前在国内,艺术金融产品主要分为两类:艺术抵押和艺术品基金,前者满足的是收藏者继续投资和流通的需求。但对于银行,抵押服务面临很大的风险和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估价和变现。
而从国内现有的艺术品基金来看,多数并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一般是以有限合伙和信托基金为主,通过跟投、回购、优先和劣后分层的结构设计等条款来控制风险以增加投资人的信心。
但是这一类产品的存续期比较短,大概为2至3年。艺术品基金募集主要通过信托借道银行来实现,在目前艺术品市场还不成熟以及投资者要求短期回报与艺术品需要长线投资的矛盾下,艺术品基金市场难以得到持续发展。
“艺术品是一种长线的投资品种,艺术品信托和基金产品的运作周期设计为2至3年本身是极不合理的。这种投机性的操作伴随的必然是投资的高风险。”资深艺术品收藏投资顾问朱大成分析指出。
据了解,目前的国内艺术品信托和基金产品承诺的年收益率平均为12%左右。若以3年为一个周期,则收益率高达36%。其中还不包括产品的发行成本、担保成本、管理成本和仓储成本等。如果是通过拍卖的方式购得作品或进行变现,还需要支付给拍卖公司15%的买方佣金和10%的卖方佣金,以及3%的卖方个人所得税和1%的保险费等,此外,还要缴纳17%的增值税。
运作方若想不亏损,只能期待这些艺术品在3年内实现大幅增值,但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是史上号称运作最成功的艺术品基金。这一基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2000年前后将购买的艺术品基本出清。历经30余年,最终名义上的投资回报率是11.4%。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其真实的收益只有4%。
“现在国内艺术品信托、基金产品之所以遭遇集中清算,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来自于操作和运作这些产品的管理团队。他们只是想利用艺术品来融资,用融资到的钱在其他领域进行投机,想短平快地赚钱,其出发点根本就不是想通过艺术品自身的增值来获利。”朱大成说。
事实上,以国外艺术品基金公司的经验来看,5年是比较合理的投资周期。朱大成也认为:“艺术品投资至少需要5至8年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然而,在金融界人士看来,由于艺术品本身特有的属性,在赝品风险、估值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人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没有受控的情况下,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受到制约。
以艺术品基金的投资期限为例,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规模不大,相比流动性不足,艺术品基金大多不愿意设立赎回机制,这也使得两年期,甚至更短的艺术品基金产品成为主流。
“银行是做风险管理,所以我们最怕出风险。目前,中国艺术市场还很不成熟,风险很大,所以大家不愿意进去。”史跃峰的这番话说出了不少金融界人士的心声。
价值评估
如何调和这一矛盾?分析人士指出,只能期待双方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一方面,艺术品市场应该加快制度建设,保障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正确认识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创新更多适合艺术市场的金融产品。
陆建松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主任,也是国内知名的博物馆专家。作为业界大腕,陆建松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艺术品金融的问题。当时,陆建松已经意识到艺术品行业的价值评估问题将是阻碍艺术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
“现在国内艺术品市场看似很热闹,但是我们一直没有独立、专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一般个人收藏都是找一个博物馆,说你帮我看看,都是这样干的。”陆建松说。
缺乏第三方的鉴定机构,意味着难以对艺术品进行定价。而金融机构若想进入艺术品市场,首先就要了解一个艺术品的价值。“比如这个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它的价值是多少?要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话,无论是银行还是担保机构都不敢去做。这是制约艺术品金融发展的瓶颈。”陆建松一针见血地指出。
陆建松担忧的事情同样是金融机构投资者们的“心病”。在金融界看来,艺术品金融对接的难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权威、有公信力的鉴定评估机构来给艺术品估值;二是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尚不健全;第三则是艺术品收藏投资者缺乏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不少投资人实际上是艺术品领域的“门外汉”。
而根据目前国内规定,博物馆研究人员不允许进入鉴定行业。因为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专家承担的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如果进入市场从事相关商业咨询工作,容易产生寻租的空间。
就此现状,陆建松提议可以打造一个第三方专业平台,集中一批已经退休的文物专家,专门从事文物鉴定工作。此外,陆建松还建议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监督第三方机构,比如确立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及第三方机构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与此同时,金融界也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在史跃峰看来,金融机构应该主动地去研究艺术品市场。据他介绍,潍坊银行已经成立了20多人的艺术金融团队,专门研究艺术市场。此外,潍坊银行还计划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一个涵盖一级与二级市场的艺术品数据库。
史跃峰表示,目前国内艺术品数据库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二级市场,比如各种拍卖数据。但是艺术品市场是有层次的。事实上,艺术品一级市场有着非常庞大的交易量和交易数据。史跃峰认为,只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共同构成的数据库才能体现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和发展情况。
在史跃峰的计划中,一旦这个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分析研究推出相关的艺术品指数。在此基础上,银行能够提供分析咨询等服务,甚至包括相关的估价服务,从而掌握艺术品定价的主动权。
“金融要积极作为,主动认识艺术市场的规律。艺术品市场也应该主动寻找和金融融合的机会,利用金融杠杆推动自己长得更快、更健康。”史跃峰说。
不断创新
除了增加沟通之外,保持新鲜感也是“婚姻常青”的秘诀。对于艺术品金融而言,则是要不断地创新,维持其生命力。
董艺是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在进入艺术行业之前,董艺曾在投行工作多年。这也帮助她更好地理解艺术与金融的关系。近年来,董艺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艺术产业化。
“艺术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如何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这里面就蕴藏着大量的机会。”董艺表示,改造艺术行业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有创新精神。
最近,董艺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艺术品金融市场中引入资产管理的方式。“做金融的人可以对客户的资产进行管理,那我们能不能对客户的艺术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我认为这非常有可能,而且是可以实现的。”
董艺向记者介绍,目前,很多传统行业也对艺术品有消费需求。据董艺透露,其正在给某顶级酒店集团做顾问,业主希望能购买一批艺术品放置在酒店内,以提升酒店的形象。但是艺术品的成本非常高,很多时候远远超过了业主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金融的配套解决方案。
董艺提出,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给投资者3至5年的贷款,甚至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将艺术品提供给业主。而在对方的财务报表上,这项支出可以体现为5年折旧,这样就不会影响对方财务报表上的利润。
“当我把艺术品作为动态的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若干年之后,这些艺术品才能够增值。”董艺说。
而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长赵涌则利用“互联网+”对艺术品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早在2000年,赵涌就创立了网站“赵涌在线”。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目前“赵涌在线”已经变身成为一家主打艺术收藏品网上交易的电商。
“‘互联网+’是很好的东西。互联网可以加在任何地方,给你带来能量,给你去掉很多的束缚。”在复旦艺术金融论坛的现场,赵涌表达了自己对于互联网的热爱。
赵涌认为,对于艺术品收藏而言,“互联网+”带来了金融平台、标准平台以及交易平台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打破了艺术品行业原有的很多限制。
以艺术品典当行业为例,目前,中国有6000余家典当行。2014年上半年,全国典当企业累计发放当金1960.6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艺术品典当占据其中10%至20%的份额。
典当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一直受到地域限制。赵涌认为,“互联网+”将会打破这一枷锁,给予艺术品投资更多的金融帮助。“因为互联网上的交易很活跃,天天都有交易。数据可以控制,资金抵押过程中的风险也可以控制。而原来传统行业没有这个优势。”赵涌说,“‘互联网+’对于任何行业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时机,无论是艺术保险、艺术基金,还是艺术典当行业都可以与‘互联网+’结合。”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