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航班延误险=赚钱工具?别傻了,你玩不过保险公司

2015年05月29日 17:31    来源: 羊城晚报      程行欢

  “又要下雨了?买个航班延误险先赚点钱再说。”最近微信朋友圈开始流行这样的话题。广州近期连日暴雨,却让一些人“劲头十足”,号称动动手指就有可能从天气里面赚钱。但实际上呢?偶尔来个小概率的红包确实有可能,想要赢过精于大数据挖掘的保险公司,显然是不大现实的。实际上,买保险就是图个放心,没用上的保险产品一定是没有发生风险,人和财产都平平安安是最好不过了。如果希望靠买保险来赚钱,那就想太多了,显然延误险并不具备这个功能。

  延误险

  有需求但曾难普及

  随着出行坐飞机成为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交通选择,对航空服务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当延误成为普遍现象,相应的保险产品也自然落地诞生。服务做得不够好,违反了最初的承运合同,那么用钱来进行补偿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最早的长时间航空延误由各个公司制定政策进行赔付、各种限制性条件引发普遍不满,到最后由保险公司介入,通过大数据研发,使其成为一个大众性产品,逐步市场化。

  那什么是航班延误险呢?就是指投保人(旅客)根据航班延误保险合同规定,向保险人(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当合同约定的航班延误情况发生时,保险人(保险公司)依约给付保险金的商业保险行为。从法律性质上分析,航班延误险属于商业保险、自愿保险和财产保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飞机没按时间点起飞,那么按照延误的一定时间,给出相应的赔偿。

  这款产品刚上市时,并没有切中市场需求点。延误时间长、理赔额度低、手续繁琐,最后导致客户觉得性价比超低而放弃这一产品,直到其被快速理赔和移动支付彻底颠覆。

  延误险 可以怎么买?

  方式一:单独购买

  李小姐最近因为公事经常前往湛江出差。但很不幸的是刚好赶上了今年的暴雨季节。在听说有航班延误险这一产品之后,她立刻在微信上进行了关注。根据条款,“不管是天气原因还是航空管制等原因,不管航班原因还是机场原因,只要飞机没如约起飞就赔。”鉴于这一份产品只要20元钱,并且动动手指输入航班号、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能购买,不需要任何信息的验证,看着天气预报上排着一连串的满满的雷雨暴雨标记,李小姐在微信上下单进行了支付。

  第二天起飞前1小时,天色也只是阴沉,不过快到起飞时,终于广播宣布延迟起飞。李小姐是既高兴又不大开心,高兴的是她手机微信了一条推送,提示“延误30分钟,到点了!核实航班状态,一大波红包即将来袭”,至少买的延误险成本赚回来了,还小赚了10块钱,但不开心的是,航班延误毕竟影响行程。

  现实情况是,李小姐在延误了半个小时后就起飞了,她只是“赚”了10块钱。如果继续延误等待,那么延误1小时后,保险公司就会赔付60元,净“赚”40元,延迟2小时后,赔付120元,净“赚”100元。

  除了这种与微信捆绑的延误险,还有很多保险公司开发的在线产品,基本上打通了购买与支付环节。

  点评:通过微信延误险的全自动理赔,不需要任何理赔材料,系统实时监测飞机是否按时起飞,延误超过30分钟就会自动给用户发微信红包作为赔偿。购买体验确实是非常爽,和以前的相比,购买、核保、理赔几乎全部在后台操作完成。可以说,把场景应用和用户体验发挥到了极致。

  方式二:打包购买

  许小姐今年带了全家去澳大利亚玩。在出发之前她购买了一款外资公司的境外旅游险。这款产品包含了在境外旅游的意外身故、医疗费用、住院津贴、旅行延误、随身行李损失、银行盗刷等。这款产品价格也相当昂贵,一家5口出门时保险费用购买了大约近2000元。

  一开始许小姐特别心疼,不过旅行进行到一半时,因为暴风雨的情况导致了航班的延误,最后不仅没赶上下一班联程的飞机,最后因为无法赶到当地城市而最终导致酒店也取消了入住。这一笔损失最后就变成了滚雪球。当旅行结束后,许小姐向这家外资险企提供了理赔材料,最后拿到的理赔金额不仅包含了延误损失、机票改签损失,还有酒店重新预订的费用。其中航班延误后获赔付的金额是300元×5=1500元。

  点评:这一产品虽然传统,却是必须。作为一个打包产品,它整合了与旅游相关的所有风险情况,触及的都是消费者的刚需,虽然单价相对较贵,但一旦理赔,则能涵盖消费者真实的财产损失。所以即使属于一个捆绑型产品,其实非常有用。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