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最新评估认为,人民币在过去一年里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使得当前的人民币币值不再被低估。无独有偶,多名美国专家也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处于合适水平,汇率争端不再是中美双边经贸摩擦中的优先议题。
IMF对成员国货币汇率的评估结论被认为极具权威性,也是成员国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IMF在2011年对人民币曾作出“严重低估”的评估;2012年7月24日公布的一份公告转变为人民币“中度低估”;而在本周二IMF发表声明称,当前人民币币值已不再被低估,且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只是时间问题。这是IMF十多年来首次改变其对人民币的评估,也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并在此问题上长期与中国纠缠不休。这次人民币币值被IMF摘掉低估的帽子,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内部因素看,人民币过去10年对一篮子货币已升值超过30%。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国内地CPI维持在低位,使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内部因素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不降反升。
从外部因素看,在美元升值过程中,欧元、日元等货币受本地区、本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都出现较大幅度贬值,包括新兴市场货币以及澳元等,贬值幅度都大于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对一篮子货币来说,人民币除了与美元汇率保持稳中略贬以外,都在升值。
人民币不再被低估,或者说已经升值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IMF此时对人民币给出的最新评价可谓公允。
IMF对人民币汇率的结论对中国经济将带来利好。西方国家由此很难再在人民币汇率上做文章,而汇率的稳定将是中国出口企业的最大福音,这将有助于中国出口这驾马车尽快跑起来,从而为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提供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对中国贸易出现逆差的国家也难以再找借口,为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不惜对中国出口动用贸易壁垒工具。
人民币汇率稳定下来,对于促进中国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一系列改革也创造了良好环境。人民币汇率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机制下,特别是在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汇率出清均衡中管制因素成分较大,尚不是由市场要素流动的完全市场机制形成的。这种相对均衡的稳定性较差,管制因素较大。人民币究竟是否接近均衡价格,只能在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市场浮动中发现。
IMF对人民币汇率评估措辞的重大转变,预示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也增加了一个砝码。人民币要加入SDR须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在世界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比上的要求,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和对外贸易第一的国度已经完全符合该条件;二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问题,对此应当尽快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改革,同时争取一并完成汇率、利率彻底市场化的改革。而IMF的最新论断将为其下一步作出“人民币汇率大体由市场决定”的评估奠定基础,扫清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一道潜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