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再迈大步 A股或迎新增海外资金

2015年05月27日 19:2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姜煜

  中新社上海5月27日电 (记者 姜煜)中国内地牛气冲天的股市再添利好消息,英国指数公司富时集团(FTSE)称,中国A股将被纳入其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指数,A股在新指数中的初始权重约为5%。而之前,中国证监会宣布内地香港基金互认机制将于7月1日开始实行。

  海通证券及南方基金测算,目前全球跟踪FTSE指数的基金共有1887只,总体规模1.5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A股初始指数5%的权重计算,预计将为A股新增资金约800亿美元。而瑞银认为,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也将为A股带来新的海外认购资金。

  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机制启动后,在香港注册的100只左右的基金,可以向内地投资者直接销售,同时,850只左右内地符合条件的基金,也可销售至香港的国际投资者,两地基金互认的初始额度为3000亿人民币。

  瑞银证券A股策略分析师杨灵修称,富时FTSE指数公司将A股纳入其全球过渡指数后,预计一些全球基金将开始选用FTSE含A股的新兴市场过渡指数,加之之前的内地香港基金互认机制推出,表明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速度在加快。

  杨灵修分析说,内地香港基金互认或为A股带来额外海外认购资金,该机制继沪港通后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了又一投资中国的渠道,伴随着下半年“深港通”开通,其长期意义重大。

  “对内地投资者更重要的,则是更多海外投资品种选择”,杨灵修表示。他认为,4月份QDII产品发行明显加快,环比增长了80%达至980亿人民币,显示A股牛市下内地投资者寻求海外估值洼地的热情高涨,相比于内地的QDII,香港市场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基金产品,投资区域更广,领域更细分,并有更多专业化团队团队管理,可以给内地投资者更好的选择。

  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也表示,内地香港两地基金互认,即允许两地基金在对方市场向公众投资者进行销售,是继沪港通之后,中国内地资本帐户开放的又一大步,“该举措使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在香港发行的基金投资到境外市场,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内地注册的基金投资到大陆股票市场”。

  谢栋铭说,中国央行已经多次公开表示今年将达成资本账户基本开放的目标,而其中最大的焦点就是如何允许个人投资者走出去投资境外市场,目前的一系列改革都体现了中国实现承诺的决心。

  更多海外资金有望投资A股,利好之下中国股市未来趋势如何?据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分析,当下中国内地股市反映的是经济转型的愿望。

  邵宇提醒说,中国内地本轮牛市和以往不同之处就是杠杆的运用,目前券商融资融券规模已经超过1.7万亿人民币,理论上讲,一旦券商两融规模接近上限,融资规模的增长将放缓,而券商风险资金准备要求提高或者券商增发暂停,意味着增量资金入市开始发生逆转。

  中国近期进一步规范管理过热的杠杆投资,规定股票融资总额不得超过证券公司总资本的4倍,中国证券公司全部资本总额约为7000亿元人民币,表明融资总额上限约为2.8万亿元人民币。(完)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第三阶段      2015年05月18日
  • · 四个全面告诉你中国资本市场未来      2015年03月17日
  • · 祁斌:深化沪港通机制 推动深港通      2015年01月19日
  • · 2015 中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看点      2015年0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