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设银行成功办理首笔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大宗商品套保业务,利用场外市场(OTC)远期合约对商品采购价格进行风险对冲,有效帮助客户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和汇率风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宗商品需求日益旺盛,已渗透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随着各国宏观经济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许多企业客户提出对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的迫切需求。国内期货市场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实体经济的套保需求,很多企业只能绕道国外进行套保,更多的企业因未套保而遭受价格损失。
年初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大宗商品市场化改革举措,人民币国际化及其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同时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大宗商品业务创新。为满足企业客户利用人民币计价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建设银行推出了“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结算”、“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和“美元计价、美元结算”等三种模式的大宗商品套期保值交易业务。前两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客户外汇资金缺乏和采购与销售端计价货币不一致等问题。
建设银行推出的大宗商品套保业务品种涵盖贵金属、基本金属、矿产、能源、农产品等商品类别,商品保值工具可选择远期、互换、期权等衍生品合约类型。业务开展过程中,建设银行将秉承“简单、透明、实需”的原则,向有保值需求的客户推荐结构简单的合适的衍生产品,严格拒绝任何含有对赌性质或高杠杆的结构化设计,有效保障客户权益。
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却一直处于被动角色,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多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计价货币功能远比结算货币功能重要,计价货币的影响是长久的,而结算货币是随行就市的。形成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远期价格曲线,提高中国机构投资者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交易报价能力,从而推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共同参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进程。
作为唯一一家拥有大宗商品专营部门和首家实现全球24小时连续运营的国有大型银行,建设银行始终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业务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建设银行陆续获得伦敦人民币清算行资格,分别与香港交易所(包括港交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伦敦证券交易所(LSE)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国际化布局,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贴身的大宗商品套保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大宗商品套期保值业务是三赢之选:一是有助于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持续运营、保障经营成果;二是有助于银行战略转型、拓展业务空间、丰富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深化银企合作,加强银企互信,共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