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老人用养老金和积蓄投资 有老人买十多种理财产品 分不清记不住
随着股市复苏,证券交易所、银行营业厅又逐渐热闹起来。早上,这些营业点开门时间还未到,老人们已等在门前,三三两两地热烈谈论着理财经。
“银发族”爱理财,有时因为“耳仔软”,一口气买下一堆理财产品,多得自己都分不清、记不住;常常因为不熟悉电脑手机操作,只能长时间地蹲在营业点,请销售员或老朋友帮忙;理财收益变化竟成了长者家庭关系晴雨表。
微调查:超五成“想赚钱” 三成“赚到了”
日前,本报联手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以下简称市义工联)做了一项关于长者投资理财的微调查,该项调查面向500位有投资理财习惯的55岁以上(含55岁)长者展开,其中,男性老年人有325人,占65%,女性老年人有175人,占35%。受访长者的投资额度从1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投资经历最短的只有1个月,最长的已有近20年。
银发族理财三大难题
难题一:总是“耳仔软” 时常买买买
67岁的成老伯近两年在亲友带动下,迷上了投资理财,时常将“有空赚点小钱”挂在嘴边。事实上,2007年前后成老伯已有投资,最近金融市场复苏,他又恢复了每天到证交所营业厅“坐班”的习惯。
最近,成老伯不断地收到银行、保险等处寄来的账单和短信。“前后买了十多种投资理财产品,有些从银行买的,有些又是从保险公司买的,不认真对账单都记不清楚了。”成伯抱怨自己年老记忆下降,特别是短期理财产品,过了期才想起来,再跑去找销售员计算收益,追收本息,他直叹:“花腿脚,费精神,真是自找罪受。”
微调发现:不少老人对理财产品的种类、收益方式和风险等没有清晰了解,多数时候“耳仔软”又“爱跟风”,一般首选亲友推介、销售员推介的投资理财产品。有个别老人一周内竟然买了六七种理财产品。
难题二:手机上网不灵光 一夜未眠
李姨和张姨多年前在大户室结识,两人都喜欢投资理财,唯一令她们感到不爽的是,她们不懂用手机理财。最近,她们看中了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在银行职员的建议和指导下,两位阿姨买了理财产品后又开通了手机银行。
“回到家竟然用不了。”李姨和张姨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其时,银行已关门。两位阿姨担心资产被移走,一夜未眠,一大早跑到银行,才知银行的网站在升级维护。
微调发现:不少老人表示,不懂使用手机和网上银行等是投资理财的拦路虎。不过,遇到问题,他们更愿意向业务员和推销员求助,而不是找子女和亲友。原因有两个:一则怕子女对自己的财产虎视眈眈,二则怕子女责怪自己乱投资。
难题三:
股票涨跌影响家庭关系
“股票涨了,爷爷笑;股票跌了,爷爷蔫。”4岁的航航说出这句话,将一家人都逗笑了。
航航的爷爷蒋老伯,每天都在盯着自己投资的股票和基金。几天前,他在朋友建议下买入了一只股票,之后股票不断下跌,用蒋老伯自己的话来说,“真是跌到脸都青了。”
这几天,蒋伯不时挑剔妻子做的饭菜不对胃口,又抱怨孙子看动画片声音太大,还为了周末去哪里喝早茶的事和儿子吵了一架。
微调发现:不少老人承认,投资收益对情绪有较大影响,表现为情绪失落、焦虑,有的老人甚至吃不下、睡不安稳,动辄与家人起口角,或者不愿意与家人沟通,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和谐。
社工支招:
七招助你健康投资理财
据悉,市义工联曾多次在社区开展引导老人理智投资理财的讲座和活动,“为老”专业社工总结出七招,帮助长者轻松面对理财投资带来的烦恼。
因为年龄问题,长者对新知识、新事物了解有限。长者可向有经验的人士或理财专家学习如何管理个人财产,并多留意新事物及社会动态,避免与社会脱节,多参与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当遇到怀疑或困难时,可向值得信赖的朋友倾诉。
1.爱学习
2.好心态
长者在理财过程中,注意保持平缓休闲的心态,做到健康理财、理性投资。根据自身的情况,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长者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科学合理规划晚年生活。
3.备用金
长者在规划理财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晚年生活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及需求,留足日常生活备用金及医疗用度等不确定大额开支,以保障生活质量及不备之需。
4.不轻信
长者由于年事已高,信息接收渠道单一,在理财过程中容易轻信他人,上当受骗。长者在进行理财时,勿单信一面之词,可以与子女或亲朋好友协商后再决定,以防进入理财误区。
5.不攀高
长者的身体、脑力和心理承受等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导致长者承受风险能力及应变能力减弱。长者在理财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涉及高风险的投资,谨慎选择理财方式。
6.不跟风
与年轻人相比,长者更容易相信别人。长者在理财过程中,可以凭借自身多年的生活阅历进行理财,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 保持自己的主见,并且开拓更多信息渠道,学会自主理财,拒绝跟风。
长者在选定理财产品后,可以在事前征询子女或亲朋好友的建议。在签订合同之前,要看清楚条款,最好有子女陪同,并且要有风险意识,关注理财方式可能面临的风险。
7.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