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扑朔表象难改人民币稳中有升趋势

2015年05月07日 07: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莫

  经历了2月至4月中旬先是贬值、后又小幅反弹的走势之后,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再次不明朗起来,尤其是在最近的连续多个交易日内,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明显走出和人民币中间价背道而驰的轨迹,看起来有些扑朔迷离。

  以上周的五个交易日为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连续走高,更是在4月30日升至6.1137的年内新高。相关数据显示,4月以来,人民币中间价的升幅已经接近0.5%。与之相对的是,境内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的走势则明显背离中间价,即期汇率曾一度贬值至6.2028,即期汇率与中间价的偏离度超过1.5%。而在本周的三个交易日内,则出现了中间价小幅下调但即期汇率有所上升的情况。

  这种偏离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官方和市场两种力量之间的博弈。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加剧了汇率市场的波动。

  整体来看,官方维持汇率稳定的意图一直都在。除了通过中间价的引导,官方发出的一些声音也被市场视为重要信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人民币总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的水平,不希望看到人民币继续贬值。他还说,因为中国不能靠贬值来刺激出口,不注重扩大内需的话,中国的经济结构很难得到调整。

  但市场形成的贬值预期也并不难理解。实际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中短期来看确实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汇率水平和境内外利率水平密不可分,从大的货币政策周期来看,尽管美联储宣布加息靴子一直未落地,但是市场预期和趋势均已形成。反观中国,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降息两次,再次降息也似乎近在咫尺,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分化必然导致中美利差缩窄,从而对人民币构成贬值压力。尤其从最近来看,市场预期中国版QE呼之欲出,尽管官方已经对此说法予以否认,但是在市场人士看来,不论通过什么方式,释放足够资金接济市场流动性应当是眼下货币政策的基本方向。

  说到人民币贬值的理由,就更不用提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经济数据以及潜藏的金融和财政风险了。

  不过,笔者认为,在市场可能仍持续看空人民币的压力之下,人民币未来走势稳中有升的可能性更大。诚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在日益提升,体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比如人民币即期汇率上下波动越来越剧烈,又如所谓的“跌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汇率政策仍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问题从来都是复杂的,也从来不只是市场力量一方说了算。在目前国内外环境下,波动中小有升值更加符合中国的利益,在国内经济形势还未完全好转起来之前,官方需要考虑持续贬值所带来的资本外流等负面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维稳汇率的意义所在。

  当然,现阶段谈论升值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IMF已经接近宣布人民币“估值合理”而非过去的“低估”,这将是该组织十多年来首次做出该表述。报道称,这一重新评估将会在未来几个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经济报告中正式做出。人民币已经逼近均衡汇率,大幅向上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在均衡汇率附近,波动必将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结束六连升      2015年05月05日
  • · 人民币汇率连创近期新高      2015年04月30日
  • · 人民币创一年最大单日跌幅      2015年04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