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邮老大”改制获批 涉近百万员工

2015年04月30日 07:42    来源: 成都商报    

  新闻背景

  改制缓慢

  1998年,国家施行了邮电分营,邮电部成立了电信总局和邮政总局,对外品牌分别为“中国电信”和“中国邮政”。

  随后,2000年初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成立挂牌,电信业的政企分开改革就此迅速开展;而邮政系直到2007年才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中国国家邮政局实行政企分开。

  虽然省级邮政局在2007年就已完成省级分公司的更名,但直到2014年3月,全国362个市(地)级“邮政局”才完成更名“邮政分公司”,为此次总分公司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风口,政企改革难产近8年的“邮老大”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国家工商总局昨日发布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所属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现行的母子公司两级法人体制改为总分公司一级法人体制,31个省级邮政公司将变分公司。

  据悉,四川省邮政公司正在积极办理相关更名手续,将更名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将于明日(5月1日)起正式对外运营。

  怎么改

  由母子公司制调整为总分公司制

  今年4月8日,中国邮政集团官网就挂出一则《吸收合并公告》称,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邮政)与北京市等31个省级邮政公司内部决议,并经财政部批准,中国邮政拟对31个省级邮政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合并后,31个省级邮政公司注销,中国邮政将承继31个省级邮政公司各自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和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并将依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继续经营。

  事实上,邮政体系的总分公司制改革,在2013年12月底中邮速递(EMS)宣布主动退出上市之时就已初现端倪。根据EMS当时的官方表态,主动退市背后的调整主要包括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母子公司制调整为总分公司制,同时将根据经营需要,对直营区域范围、管理层级进行市场化的调整。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此前的管理架构,中邮集团作为母公司,下设31个省级子公司,这些省级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自己的资产、名称,也有独立经营权,甚至亦有独立民事责任。而在被吸收合并改为分公司之后,无疑将把人财物权限上缴给集团,仅仅负责业务。

  中国快递物流资讯网首席分析师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表示,改制将有助于打破此前的各省级邮政公司“各自为政”的条块分割格局,有助于促进实现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邮政改革应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应该在体制上实现突破,真正提高市场化程度。”

  为何改

  要夺回寄递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起组织架构的调整,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中邮集团总经理李国华在今年2月份的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会议上提出,从今年起进一步明晰三大板块(中国邮政储蓄、中国邮政普遍服务、中国邮政速递业务)之间的关系,聚合资源协同发展,夺回寄递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一句“重返主导地位”,实际上折射了中邮集团目前在邮政速递业务上的尴尬地位。仅仅在十余年前,快递业务收入的七八成都是被中邮集团占据,但近十年来民营快递迅速崛起,如今中国邮政所占据的份额不足两成,而且占比仍在持续下滑。

  反观其资源,事实上中邮集团拥有全国最好的快递网络———比起民营快递公司仅仅布点至三四线城市,中邮集团早就将网点分布到省(区、市)各乡镇,甚至最为偏远的边境区域。截至2013年底,中国邮政共有95.4万名在职员工,几乎是员工最多的国企之一。

  改红利

  整体上市或替代中邮速递独立上市

  业内人士指出,鉴于当前国企改革的思路,原本已人财物独立在外的中邮速递有可能会重回邮政业务内部,此前的独立上市目标则改为整体上市。后者IPO的体量与能讲的故事,要大得多。

  中邮速递IPO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邮政集团的总资产为42717.0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1472.34亿元;2011年营业总收入为2586.23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09.36亿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邮政集团对外服务网点达5.2万处。

  如果中邮集团整体上市,速递业务只是其中一个好资产,邮储金融更是一个资本市场广为欢迎的题材。届时,中邮集团的整体上市有望引爆整个资本市场。

  不过,邮政体系改革推进的艰难与缓慢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交运协会快运分会副秘书长刘建新指出,在我国中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邮政经营千差万别的情况下,中国邮政如何在提高管控的同时,给各区域充分的市场灵活性,是邮政系改制的主要风险之一。成都商报记者 贺华玲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