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珠宝玉石市场的不断火热,大大小小的珠宝展销会、博览会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然而,伴随着珠宝展会的野蛮式发展,随之而来的制假售价、恶意炒作行为相继发生。
据北京商报4月22日报道,于4月10日-13日在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2015第五届北京春季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在举办期间有群众举报,在1号展厅显眼位置挂有“台湾玲珑珠宝、台湾凤凰珠宝”的标识展商公然售卖假琥珀。
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致电展会承办方青岛海名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询问相关处理措施,然而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该公司负责人张先生对于展商售假一事并不知情,并且表示,作为珠宝展承办单位,自身并无能力保证珠宝展商售卖的都是真品。
珠宝展售假早已不新鲜
对于常逛珠宝展的人事来说,展商的售假行为早已不是新鲜事。今年年初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作为珠宝鉴定师的王女士,竟然也在北京某珠宝展会上买到了假坦桑石。
然而,作为珠宝展承办方,是否真如上文青岛海名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张先生所说,无法对展商售假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呢?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目前国内类似珠宝展过多,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严重,各主办方为了自己的展览能够做大做强,都在努力吸引珠宝商。这就导致了珠宝商准入门槛低,质量差。有些主办方为了能将租金利益最大化,甚至对于展位的拼展和无证经营现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记者同时也调查得知,今年仅北京就有7个珠宝玉石类展销会,并且都是由不同主办方主办。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试问哪个主办方愿意得罪展商。展会数量过多,参展方有了充分选择的余地,主动权自然就落在了珠宝商手里,这就导致了主办方不得不降低准入门槛,甚至虚设门槛,以挣取展位费。
再有,面对如此多的珠宝展会,珠宝商们早已改变了几年前的“守株待兔”式的经营模式。自2014年至今,虽然彩宝市场依然火热,但收藏市场整体下滑,许多珠宝商家都出现了“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现象。面对如此窘境,珠宝商张女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与其在店铺坐等顾客,不如去珠宝展主动寻找商机。
像张女士这样的商家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商家一年参加十几个展会。这不仅导致了商品成本的上升,更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后难以寻找商家进行维权。
珠宝展频现“国际”、“博览会”等词
面对如此多的珠宝展,展会名称不免会有些“千篇一律”。为了更加方便的招商招展,有些主办方便在珠宝展会名称上打起了小算盘,比如“国际”、“博览会”、“高端”等词,常在珠宝展名称中出现。
而这些珠宝展会是否符合“国际”、“博览会”等词的标准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博士王起静介绍,在北京举办一个国际展会(即境外参展商达20%以上的展览会)需要获得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的许可。
对于博览会的要求,记者查阅发现,在目前国内对于展览会的相关法规中,中国商业联合会的《会展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商务部的《举办展览会管理办法》中,均未涉及到“博览会”的相关标准。
然而在实际定名当中,展会名称并未得到有效监督。
比如于2015年3月2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举办的“2015第11届河北珠宝玉石及艺术收藏博览会”,是由“石家庄汇成展览有限公司”举办的,从展览内容、展览面积、展期和影响力上均较小,而展览会本身实际上就是个展销会,而名称却定名“博览会”。
又比如将于4月24日开幕的“2015第十四届中国郑州国际珠宝玉石首饰博览会”,参展面积只有5000平米,展期3天;即将于5月21日举行的“2015中国文玩博览会”,参展面积只有4150平米,展期3天。
相关协会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
面对珠宝行业诸多乱象,王起静表示,必须从进入和退出两方面进行管理。在展览会进入市场时,必须严格把关,同时提供展览会退出市场的有效机制。行业协会应严格控制所属行业、所属地区内同类展会的数量,一旦超过规定数量,立即停止报备或登记。
然而,对于国内珠宝行业最权威的协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宝协”)来说,似乎并无心从事监管工作。
对于中宝协来说,不仅不能有效管理目前国内珠宝行业的乱象,同时,该协会自身也在靠珠宝展赚钱。
该协会下属企业北京智鑫佳弈珠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承办珠宝展,中宝协作为主办方。
试想,一个自身靠珠宝展挣钱的协会怎能有效监管珠宝行业本身呢?
对于目前珠宝行业本身来说,既没有明确市场准入机制,也没有有效监管机构。
如上所说,在2015第五届北京春季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上有商家售卖假琥珀的事件,截止记者发稿,该主办方既没有得到相关机构对此事的问询,也没有收到任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