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亿量能剑指何方?宽幅震荡阶段或已来临

2015年04月21日 09:03    来源: 西安晚报    

 

  充满着动荡揣测的周末,似乎早已注定周一这个交易日将是个不平凡的“大日子”。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当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达到18025亿,不但创出A股量能历史新高,更刷新了全球交易所的历史成交最高值。

  细观天量

  逾1.8万亿刷新世界纪录

  在降准利好的提振下,大盘昨日行情整体虽现剧烈震荡,但成交额仍迎来了顶峰巨浪。尤为令投资者咋舌嗟叹的是,两市逾1.8万亿的天文数字量能,一举创出全球各大交易所有史以来的成交最高值——此前的世界纪录来自2006年10月20日,当天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两大交易所录得2328.273亿美元的合计成交量,折合人民币约14436亿元。

  颇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如此巨大的量能,在让股民称奇的同时,还“捎带”地“撑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行情显示系统——因单边成交超过万亿,上证系统在收盘前半小时爆表瘫痪,成交额尴尬地停伫在“10000亿”字样不再更新。上交所就此回应“此为软件设置原因,非技术故障”,由于目前上海市场行情库仅支持到9999.99亿,各行情软件只显示1万亿的成交量,交易及个股行情不受影响。记者发稿时获悉,上交所正连夜组织券商切换信息数据系统,周二将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沪市单边逾万亿的惊天量能,会成为A股市场的新常态吗?兴业全球分析师就此指出,短期看,A股的交易活跃度较高,不排除仍有提升空间。但从较长时期来看,A股换手率也应该会逐步回归到世界主要成熟市场的一般水平。“台湾地区在上世纪股市热潮时期换手率一度也雄冠全球,一年曾达到700%,目前基本只有80%左右。热潮最终都会退去,A股市场也不会违背基本规律。”

  研判天量

  万亿量能剑指何方?

  在世界纪录量能背后,还隐藏着又一个市场诘问:虽然巨量创出,但周一的冲高回落走势,证明市场对利空并非无动于衷。既然大跌了,究竟是哪些板块承接了这超过万亿的量能?高成交、低走势的异状,又暗示着什么?

  我们不难发现,引发剧震狂潮,进而带动大盘下滑的,正是“南北二车”这对“神股”,二者当日成交量分别达到317亿和273亿,也可以说,正是由于南北二车被当作题材来越炒越高,最后炒到一字板加速上行,引发了标杆盘的再次政策性打压。可以说,南北二车当日放出的巨额成交,以及其在盘中多次上演的诱惑性“狗血剧”,充分体现出操盘资金的凶狠。

  “在不知不觉中,南北二车的巨额资金已悄然转移战场。”老怪等市场人士就此指出,周一沪指最低跌至4190点,刚好将上周五跳空缺口补住并收于五日均线以上,这预示着资金主导下的大盘行情仍未结束。“超一万亿的大盘资金,完全效仿的是新加坡富时A50指数期货的操作手法,盘中可以瞬间正负5%。所以,未来,我们将要适应这样的大资金操盘手法。”他进一步解析认为,既然万亿资金已转移战场,那么就说明行情仍难言结束,“循着资金面的意图,我认为哪个板块跌得最狠,或许就正是万亿资金的埋伏之方向”。 记者 刘宁

  宽幅震荡阶段或已来临!

  虽有“创出成交量能世界纪录”的光环笼罩,但A股行情的高台跳水动作,还是成为投资者心中的浓重阴霾。我们认为,天量剧震中个股分化严重、跌多涨少,种种迹象都在提示我们,目前市场风险积累已经较高,特别是那些涨幅巨大近期已经显露出阶段性顶部的小盘题材股,反弹当是卖出时机。

  回首望去,周一沪指先创4350新高、后破4200支撑,振幅接近170个点位,“南北两车”的振幅更达到18%,而中国联通、中海集运、中国远洋、八一钢铁等蓝筹股则继续冲击涨停。玉名等市场人士认为,市场在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中再次跳水,绝非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综合了政策面、资金面、技术面、心理面、消息面等多重要素的最终选择。

  跳水背后释放出的首要信号,是源自政策面和消息面的复杂性。管理层通过融券新政、伞形信托禁令等动作明确了爆炒风险,同时又伴随着降准、国企改革等利好,这意味着市场已打破了原有的“单纯利好做多格局”;其次,4300点上方已是密集成交区,此处的跳水,意味着指数一波连续逼空行情进入尾声,投资者也需面对风险。

  与此同时,行情眼下已面对着2008年大熊市时4300至4700点之间的高密集套牢成交区,这部分筹码至今尚未被解放,要想顺利突破这一成交区间,一定幅度的震荡走势是必然的。基于此,我们建议投资者此时应提高警惕,市场在前期的快速暴涨之后,进入宽幅震荡节奏的可能正在加大。就操作而言,既然震荡在所难免,那么大家的仓位、配置和择时也就同步进入了关键时刻。建议大家可调整进攻型仓位和防守型的配置比例,即卖掉涨幅过高的题材股,换入未来涨幅空间较大的高速、钢铁、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类个股,同时关注已经率先调整的医药等防御性板块。

  记者 刘宁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