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A股成交1.8万亿创纪录 多家机构仍看好后市

2015年04月21日 07:0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陈鸿燕

 

  中新网4月21日电 (陈鸿燕)多空猛烈火拼,A股成交1.8万亿再创历史天量。沪市成交额罕见破万亿,导致上交所系统史无前例的“爆表”。

  多空猛烈火拼 上交所史无前例系统“爆表”

  四部门上周五联合下发的融券新规,市场推测这是管理层在鼓励市场做空的节奏,牛市盛宴恐怕就此终结。周六证监会紧急澄清表示,融券业务新政并非打压股市,市场不宜过分解读。周日央行再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2万亿,给市场服下一粒“定心丸”。

  在降准利好刺激下,昨日沪指冲上4356点,刷新7年多新高后。午后被网友戏称为“中国神车”的南北车大“跳水”,中国南车由涨停板一度跌超7%,振幅超17%,中国北车由涨10%跳水,一度大跌近9%,振幅接近19%。沪指承压盘中跌破4200点,区间最大跌幅达3.86%。

  南北车“巨震”带动近期主力“中字头”个股急挫,中国重工、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远航运等个股午后均大幅回落,随后又被抄底资金硬生生拉起。

  多空猛烈火拼,市场剧烈波动,两市成交额再创天量,沪市成交达11476.01亿元,深市成交额为6549.69亿元,两市成交金额1.80257万亿。值得注意的是,在昨日下午14:30,沪市成交突破万亿元大关后成交数据停留在一万亿不再继续更新。

  随后上交所紧急回应系统“爆表”称,上交所市场成交额超过1万亿,现有SHOW2003行情文件中指数成交金额字段显示为全“9”数字,交易及个股行情不受影响,均正常显示。此为软件设置原因,并非技术故障。

  政策降温意图明确:牛市须放慢脚步

  4月7日至4月10日,两市新增股票开户数168万户,连续第三周维持在150万户以上。3月A股新增开户数超480万户,创出近8年新高。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突破1.7万亿元。

  A股高歌猛进,自3月7日以来,沪指连续6周出现逼空上涨的格局,股指累计大涨超千点,资金驱动行情演绎到极致。

  4月17日,证监会七方面规范融资融券业务,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伞形信托。证券业协会发布通知,支持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融券交易,扩大融券券源。

  国都证券认为,政策降温意图明确,资金驱动行情将告一段落。大盘加速冲刺阶段积累了巨量短线获利盘,市场面临巨大的技术性调整压力。稳健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控制仓位规避系统风险。

  对于后市,有分析师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无知无畏的资金将与监管政策继续博弈。监管层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牛市必须放慢脚步,如果继续涨下去,会有“严厉”的监管政策出台,至于资金是否买账,无法预测,“大妈”们是无知无畏的。

  新华社“七论”股市,称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的确需要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但这种支持理应呈现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改善带来的“慢牛”“长牛”,更希望是一个“健康牛”。因此,在乐观看待A股后市的同时,投资者仍需提防“非理性泡沫”。

  多数机构仍看好后市 牛市中不应过早下车离场

  “4356中期顶部可能确认了”,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再次喊话,他认为4356点成为中期顶部有5个理由。

  一是管理层已经明确提醒风险,政策面已经发生变化;二是超过70%的股票已经超过48.6元中石油的估值水平,风险已经大面积出现;三是成交量冲击1.8万亿的全球纪录,换手率奇高预示风险来临;四是开户数达166万户已经逼近2007年新高,新股民大量盲目入市风险临近;五是超过 900家公司减持套现。

  不过多数机构对后市依旧乐观。对于“A股的市场机会阶段性结束”的观点,国泰君安表示不认同,认为机构投资者在牛市中不应该过早下车离场,而应该在市场不同阶段积极把握市场的主流特征。国泰君安重申对上证综指的目标到4600点(主要受益于低估值板块,特别是上证50权重股)的判断,同时也看好创业板的权重股。

  从板块轮动的角度看,大同证券认为,在前期新疆、铁路基建率先启动后,近日五海运、航空等板块活跃,这是行情刚刚从高铁向其他相关行业扩散的表现,而这一扩散才刚刚开始。

  大同证券指出,“一带一路”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将影响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仅是建设期就可能长达数十年,“一带一路”涉及28个省份,受益的地区和行业众多,因此“一带一路”概念中可炒作的股票众多,绝不是短短几天就能炒作完的,所以当前至少可以判断围绕“一带一路”的炒作并没有结束。“一带一路”中蓝筹股居多,蓝筹股的行情也没有结束,而蓝筹股行情没有结束,也就意味着大盘的行情还将继续。

  有机构认为,虽然证监会出手整理近期火爆市场,但央行降准释放巨额流动性对冲,大盘昨日虽天量尾盘跳水,但天量过后往往意味着还有天价的出现;后市权重股将仍优于题材,小盘股后市或有更剧烈火拼。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