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募资产规模首破五万亿

2015年04月15日 08:5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7年一轮回,A股站稳4100点,又一轮散户参与的股市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4月14日,“一人多户”政策实行后,中登公司的系统就因开户激增致申请出现延时。而有券商的系统甚至直接瘫痪。

  基民的激情也不亚于股民。今年至今,认购新发基金而进入股市的资金就已有2800亿之多。而新基金的申报队列还越来越长。

  不过,A股如此疯狂的“速度与激情”,也让投资者担忧不可持续。不少资金也已开始寻找估值洼地。除了低估值蓝筹外,港股以 及B股都在过去的一周被挖掘成为新的风口。

  核心摘要

  5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使公募基金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的第二大大众理财通道。而中登公司数据显示,上周新增基金开户数又创出新高,达到79.97万户,环比增长33.08%。

  伴随着A股“牛蹄”的高歌猛进,各类资金跑步入场,公募基金又迎来了黄金时期。

  4月13日,证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已达到5.24万亿元,首次突破五万亿大关,再度创出历史新高。

  对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底,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4.54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环比增幅超过了15%,与A股大盘涨幅基本一致。

  突破5万亿

  5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使公募基金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的第二大大众理财通道。而毋庸置疑,牛市的财富效应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中登公司数据显示,上周(4月7日-4月10日)新增基金开户数又创出新高,达到79.97万户,环比增长33.08%。期末基金账户数为5778.69万户,环比增长4.4%。粗略计算,今年3月新增基金开户数近150万户,而4月新增开户数预计会更高。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产品共有2027只,不过,若以基金代码计算,公募基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A股股票,且新基金发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今年3月,公募基金新发51只,合计总份额达到1273.57亿份,数量和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

  与去年上半年不同,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的这轮大涨中,权益类产品是贡献主力。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截至今年2月底的数据来说,混合型基金资产规模环比增加812.95亿元,股票型基金环比增加987亿元,远远超过其他类型基金。

  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的热情显然与市场涨跌基本同步。如今年3月,上证综指上涨了13.22%,对应公募资产规模增加了7000亿元;2月,上证综指上涨3.11%,对应公募资产规模增加3100亿元。

  盈利5200亿

  证监会数据还显示,公募基金为投资者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这也直接促进了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的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公募基金向投资者累计分红1.03亿元;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3.55%,超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

  公募基金披露的2014年年报也显示,去年整体盈利约5200亿元,是自2010年以来盈利最多的年份。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去年业绩状况基本实现了正向盈利。

  兴业证券年报透露,兴业全球基金去年净利润3.28 亿元,同比增长43%。招商银行年报显示,招商基金净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47.24%。

  东方证券参股的两家基金公司去年收入也不俗,其中汇添富基金净利润2.87亿元;长城基金去年净利润为1.61亿元。

  光大证券2014年年报中称,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1 亿元,完成税后利润 1.3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次新小基金公司在2014年打了一场翻身仗。如国金证券年报披露的国金通用基金实现净利润1607.66万元,成功扭亏。该公司2013年亏损2682万元。

  追求绝对收益

  经历了前些年牛熊市的起起伏伏,对于这一轮牛市,公募基金公司更加珍惜。与以往追求相对收益,重视行业内业绩排名明显不同,现在公募基金把追求绝对收益放在首位。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表示,真正能够为投资者赚到钱,是唯一正确的发展之路。

  他举例说,以前每到年末时,公募基金固收产品为了让业绩排名好看,即使预见到市场可能不好,但大多不会减仓可转债等或可带来更高收益的债券。但去年年底,这种投研策略就大大改变了,明确提出弱化排名,以保收益为重。而结果也令人满意,今年一季度可转债市场大跌,该公司固收产品明显抗跌,尽管业绩没有上涨,但其他同类产品业绩下降,排名反而上去了。

  无独有偶,4月初,汇丰晋信基金将旗下几只主题类基金的比较基准全部改成了行业指数。对此,该公司总经理王栋表示,目的是希望基金经理更明确自己的投资方向,并以超越比较基准作为投资目标,而非全市场排名,做纯粹的、专业的主题基金。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