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陆家嘴》评选: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

2015年04月14日 10:42    来源: 陆家嘴    

  在过去的一年里,牛市的呼声渐高,公募基金离职潮再起,王茹远、邓晓峰、陈扬帆、王鹏辉、王卫东等公募明星先后离职。

  伴随着一封封字里行间充满温情的“私奔告别信”,公募机制被群起而攻之,它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亦遭到了诟病和质疑,有人甚至将“公转私”与“公募人才荒”联系在一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陆家嘴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事实的真相可能没有那么简单。由于机制和监管的差异,比较公募与私募的业绩颇有不严谨之处。但从行业平均业绩来看,过去两年私募均跑输公募。

  让诸多公募明星趋之若鹜,私募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从目前来看,在股权激励以及超额业绩提成来看,私募可谓“钱途”光明。从产品运作的角度,公募在投资组合比例、投资氛围等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所受到的监管亦更加严格。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吸引了诸多投资明星的私募,并未在业绩上表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只有公募基金会大胆使用新人,”某资深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某种意义上,公募基金确实扮演了向阳光私募输送人才的角色。不过,公募基金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一批有活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已经开始接过前辈的旗帜。

  “基金经理每天早上起来都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能过于迷信过往的经验。我对手游、YY等新兴事物的理解,都来自于投研团队中的年轻人。”沪上某明星基金经理曾经这样告诉陆家嘴金融研究中心。

  公募基金公司团队庞大,研究体系完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为新人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年轻人挑大梁是否真的意味着“人才荒”的存在?有趣的是,如下表所示,位居权益类基金三年期业绩排行前列的基金经理,均为新生代基金经理。

  陆家嘴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成胜、蒋建伟、郭鹏飞、刘宏、彭敢、宋昆、王培、骆泽斌、陈锦泉、杜猛等十位年轻基金经理,不仅业绩出色,还表现出较好的业绩持续性,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相反,私募可是需要纳投名状的。据刚刚奔私的王鹏辉所言,“我们这些核心团队成员2014年薪酬合计超过6000万元。”换言之,私募的绣球往往会抛给投资圈的成名人物,留给新人的成长空间却不多。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一)】银河基金成胜:

  贴着“80后基金经理”标签,银河行业优选基金经理成胜曾戏言:“我配置的都是非主流。”

  伴随着基金规模的逐渐长大,他的业绩却没有太大起伏。同花顺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3月6日,成胜的三年期业绩排名行业第一。他之前所重仓的一些“非主流”标的,俨然已经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主流”标的。

  非主流配置

  出生于1980年的成胜,2005年毕业于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刚拿到硕士学位即加入了光大证券研究所,主攻电子信息行业研究。彼时的光大证券研究所由高善文[微博]任首席经济学家,整个团队人才济济。

  2007年成胜跳槽至银河基金,任TMT及汽车建材等行业研究员。在银河基金,成胜同样成长迅速。在表现出优质的挖掘成长股能力后,2010年中期,成胜正式担任银河行业优选基金经理,2011年6月,成胜开始独立管理银河行业优选。2012年9月起兼任银河主题策略基金经理。

  事实上,成胜对于“非主流”品种的偏好,与其行业研究的背景息息相关。如成胜所言,“自己熟悉的行业有表现机会,肯定会去分享行业红利,其实就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行业,研究了一些还不错的股票。”

  尽管身上贴着“80后基金经理”的标签,但成胜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志得意满。他告诉《陆家嘴》记者,过去几年很多新生代基金经理业绩不错,跟从业路径有关。这些人多数在入行的时候比较熟悉这类资产,加上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成长股的这波牛市里有好的收益。

  在他看来,资本市场能代表经济的成长逻辑。2006~2007年牛市背后是重工业化的过程,此后这些行业出现了去产能化。倘若过去三年未能转型到这轮成长的主线,基金收益会面临较大压力。

  成胜认为,需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资本市场的变化。很多成长类资产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商业模式不确定、盈利少、估值贵。然而,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剧变的时代,跟美国相比,大量的东西反应得很快。

  成胜说,中国过去30年浓缩了国外200年的一个发展路径。中国人既聪明又勤奋,每过四五年变化就非常大。如果不跟随时代的变化,企业或者个人就会被时代淘汰。以腾讯来说,这家互联网巨头如果没有微信,也有可能会倒下。

  他认为,对于美国的投资者来说,过去经历了一个充分的去产能的周期,如今做周期投资的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类型资产的生命周期恢复。而对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前一轮投资,去产能化的阶段还没有发生,或者说发生得不够。

  成胜告诉记者,银河基金自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中国经济必须转型的判断,因此配置上始终倾向于成长股,并没有跟风概念炒作,还是坚持基本面投资,而市场也给了这一做法正反馈。

  对于成长股投资的市场容量,成胜表示,未来部分成长股也会成长到一定体量,可以容纳更多资金。回顾2002~2003年的资本市场,公募基金的规模也不大,茅台等股票的市值也不大。

  成胜并不陶醉于自己的历史业绩,相反,他对过往的投资做了一些冷思考。譬如,银河的研究团队在市场上较早发掘了安防类股票,以及类似于蓝色光标模式的股票,但是没有重仓去做,退出的时间也较早。

  过早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从某个时点去看行业,可以找到一些方向,但会忽略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后来这些企业成长远远高于预期,说明对其理解和跟踪还是有问题。选到了好的公司,做波段却赚不到太多的钱。

  “开始做投资,主要是赚交易的钱。往往后来又会调回来,想想有些后怕。”成胜希望自己未来的持仓时间会越来越长。

  成胜表示,刚入行的时候,会尝试很多风格,试图扩大自己的选股范围。后来做归因分析,发现有些方面做得不错,有些却是负贡献。发现自己对行业和股票的选择还不错,但在择时方面还有待提高。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哪怕心态再开放,认知也有成本。希望未来多发掘一些有确定性、能看懂的公司,不轻易放弃。

  厚积薄发

  对于成长股投资的要点,成胜认为市场上的做法很类似,但需要将很多要点具体化,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教条。首先需要观察变化发生的原因,然后去判断变化是否会持续发生。

  在成胜看来,优质的成长股有三大特点,一是所处行业长期较好,行业空间要足够大;二是产品需求可持续;三是公司的市值和估值有安全边际,最好有一定的竞争壁垒。

  成胜认为,中国经济成长到目前的体量,必然导致收益平均化,可以享受超额收益的领域有限。同样是成长股,成长的模式可能不一样,“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积累”是成胜接受采访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在他看来,做成长股最可怕的是知识老化,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好在现在每个行业都有专家,并且这些专家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资本市场。基金经理需要不断找人去聊天,每年认识一些新朋友。跟行业专家们聊过之后,往往会感觉茅塞顿开,比闭门造车好得多。

  除了扎实的调研以外,成胜还非常关注产品体验。

  “单纯看上市公司的报表可能会被欺骗,现在做投资更需要背后的知识积累和草根调研。”成胜认为,能够容纳几百亿市值的龙头企业的行业,一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生活中的变化很难欺骗你。

  “企业产品是否贴合实际的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或调研样本人群去了解。”有趣的是,为了能够亲身感受智能电视,成胜曾经自己购买了乐视网的超级电视。

  成胜认为,资本市场上的热点会不断转换,只有深入研究具体公司才能保持较高的成功率。

  从历史数据来看,成胜的部分重仓品种确实做到了长期持有。以卫宁软件为例,过去两年是其所管理的银河主题策略第一大重仓股,自他独立管理基金以来始终位居银河主题策略与银河行业优选十大重仓股之列。之所以敢在重仓品种上下重手,正是基于对公司和行业所处政策环境的了解。

  在成胜看来,成长股所在的行业日新月异,成胜希望自己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带着好奇心去看新事物,不做先入为主的判断。同时,通过国内资本市场历史上的案例,以及海外的案例对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对于伪成长股,成胜也有自己的辨别方式。他告诉《陆家嘴》记者,“有些空想的东西,从逻辑上看也很完美,但是缺乏机制驱动和利益驱动,终究玩不起来。”在他看来,运转有效的成长,背后一定有机制驱动和利益驱动,很多表现不错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看到通常所谓的“财散人聚”。

  对于过往的业绩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压力,成胜表示:“业绩波动是正常的,自己也并不比市场上其他人聪明,只是找到了一些工作的方法,团队也有足够的支持。自己尽心尽力、高高兴兴地工作,不会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二)】浦银安盛蒋建伟厚积薄发

  投资江湖中,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从公募基金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来看,有基金经理“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亦有基金经理通过持续努力厚积薄发。

  在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中,浦银安盛权益基金经理蒋建伟就是一位典型的厚积薄发者。

  分散投资成长股

  蒋建伟将过去几年出色的业绩表现,归功于对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的把握。

  他的逻辑是,从上市公司数据上观测,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盈利最差的年份是2012年,为负增长,而从2013年开始,业绩普遍开始进入回升阶段,因此判断整个市场的盈利增速的拐点可能在2013年出现。因此,从2013年开始,浦银安盛权益团队的策略开始变得更为积极。同时,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弱化,经济转型开始为大家所认同,在此前提下,开始着力挖掘经济转型背景下,可能诞生的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新蓝筹。

  在成长股投资上,蒋建伟的做法是,只要某只股票体现出了成长性,就会去关注,比如说2014年国投电力表现不错,原因在于前期大量的设备投入现在到了收获期。其实成长型的公司跟市值大小没有关系,只是市值比较大了之后,股价涨幅空间相对有限一些。

  又譬如上海钢联,它是一只异于传统制造行业的创业板股票,起先只是钢贸领域一家小小的数据服务商,但当这家小企业开始利用其平台尝试拓展至电商、互联网金融领域时,蒋建伟敏感地意识到了这条路不同寻常的意义。

  它一头牵着上游的钢材制造商,另一头连着大批钢贸行业,而钢贸行业动辄就是几万亿的规模,数量级可不小。在公司投研会议上,蒋建伟与同事深入讨论过数次,经过逐个阶段的观察后,强化了他对这家公司的乐观看法。

  蒋建伟表示,从开始管理基金到现在,已经接近5年,开始两年处于摸索期,表现相对一般。后来风格慢慢形成了,通过这两年的努力,现在回顾来看,回报还不错。总体来看,蒋建伟的风格是比较稳健的,喜欢在成长股中做分散投资,相对均衡。

  由于蒋建伟的投资组合比较分散,因此总体业绩就会表现得相对稳定。

  在他开始管理基金这些年里,也经常会遇到市场震荡,重仓股遭遇暴跌,甚至打对折。每次成长股出现系统性的回调时,净值回撤的幅度就会偏大。因此,每次成长股的系统性回调都是最大的挑战。不过,由于其的组合比较分散,因此个股的风险并不会很大。

  从大的逻辑来说,蒋建伟坚定看好中国未来的新蓝筹,因此每次回调,做得更多的是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中的个股,因此从长期来看,效果比较好,也不会被市场短期的大幅波动所干扰。

  A股从未忽略真正好公司

  “当你能跟一些伟大的公司一同成长时,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当然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开放的心态会帮你更好地融入这个市场,但是最终最依赖的仍然是成长股投资。” 蒋建伟如此解释他喜欢投资成长股的原因。

  对于成长股,蒋建伟不光看公司过去两年的收入和业绩增速,更要考量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

  关于成长股的投资风向一直在变,但蒋建伟的投资标准始终没有改变:即寻找3倍、5倍乃至10倍以上的行业和公司。当这些公司的盈利空间和市值空间相匹配时,就会成为很好的投资标的。

  “我这个人,在心态上还是蛮开放的,愿意接受、学习各种各样的投资方法。” 蒋建伟对《陆家嘴》表示,自己一直在想办法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希望能博采众长。

  当然,每次下手前都会深思熟虑,蒋建伟心里经常都会琢磨:“为什么这些股票会走得这么好,背后可能有些什么原因和故事?”

  投资没有常胜将军,但是蒋建伟相信股价最终都是由盈利推动的,因此只要能找到持续成长的估值合理的公司,长期来看,投资业绩就会表现得相对不错,这也是他投资的主要出发点。

  蒋建伟指出,虽然大家一直诟病A股市场不成熟,炒作气氛浓厚,但是那么多年过来,那些真正“朗朗上口”的公司都是那些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的、持续成长的公司,A股市场从来没有忽略过一家真正的好公司。而那些没有基本面的炒作型的股票,股价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蒋建伟相信,只要坚持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是可以长期生存的,不过当中的过程有时候会比较曲折,除了需要善于发掘的眼光,还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投资上不要过于强调短期得失,目光还是应该再长远一点。

  对于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公转私”,去追求自己更大的利益诉求,蒋建伟认为,既意味着很大的机会,同时亦是很大的挑战。公募和私募的差别,从目前来看,公募平台更好,私募机制更佳。

  但是动态地看,这些最终都会相互转化。在私募的竞争压力下,公募以事业部制为代表,正在寻求更为合理的激励机制。而私募,随着规模的逐步壮大,其平台也会越建越好,蒋建伟相信这些差异都会逐步缩小,最后还是靠各公司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文化来吸引人才。

  蒋建伟认为,基金经理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职业,它充满挑战,每天都需要学习海量的知识,它既充满乐趣,又对个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导致了这个行业较高的流动性。不过,这个行业会源源不断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精英加入。

  公募仍然是二级市场投资的黄埔军校,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此外,也应该动态地看到公募在积极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市场的环境。

  “如果说私募更容易爆发的话,那么公募更容易常青。”蒋建伟总结道。

  2015年:成长和蓝筹各有机会

  对于2015年的投资,蒋建伟认为流动性相对宽松、改革预期、经济转型仍然是支持整个市场的大背景。

  2015年与过去数年市场的一个大变化是:股票市场作为重要的理财工具开始为大家所认同,因此资金会有一个持续流入的过程,在这些因素没有改变之前,将继续保持对市场积极乐观的态度。

  伴随着部分个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调整也不可避免,2015年的震荡幅度可能会加大,因此精选个股显得更为重要,成长股和蓝筹股都有各自的机会。

  经济转型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与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如信息消费、移动互联网、教育传媒等,特别是关注其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性公司;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叠加无风险利率下行,这将整体提升股票资产估值,低估值蓝筹板块将会受益;此外,一些主题性机会也值得关注,如土地改革、国企改革等。

  主题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于汹涌的市场热情将这些板块、个股推上去之后,有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比如公司业绩等将股价托住并再上一个台阶。在这个过程中,蒋建伟认为,需要持续观察,同时还要步步为营,在每一个股价发展的阶段都要看投资逻辑能否得到一些印证。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三)】华宝兴业郭鹏飞:重仓长期考验的好公司

  在基金行业,被证监会立案稽查全身而退的,华宝兴业新兴产业基金经理郭鹏飞可谓第一人。

  2012年9月下旬,上海证监局基金处在对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日常检查中,发现公司管理的新兴产业基金及相关人员存在内幕交易嫌疑。2013年5月28日,证监会予以立案稽查。

  2011年2月17日,盛运股份发布了2010年度业绩快报,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净利润的增长并无特别出色之处,但当日公告表示,鉴于公司资本公积金较高,拟向董事会提出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10股)的建议。该消息公布之前,2011年2月15日和2月16日,盛运股份的成交量明显放大,股价分别上涨7.94%和2.21%。

  同时,华宝新兴产业基金在2010年年报中并未出现在盛运股份十大流通股东之中,在2011年一季报时,建仓期内的华宝新兴产业基金持股盛运股份154.98万股,为第四大流通股股东。同样出现的还有华宝多策略增长基金,持股94.54万股,为第六大流通股东。

  随后,盛运股份披露,公司高管刘玉斌因涉嫌泄露内幕交易信息而被上海稽查局立案调查,郭鹏飞亦被传牵连其中。经过一年多的调查,郭鹏飞被认定在盛运股份交易中不存在违法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郭鹏飞2004年2月加入华宝兴业任研究部行业分析师,2007年9月任研究部副总经理,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任研究部总经理,2010年6月起任华宝兴业宝康灵活配置基金经理。2010年12月7日华宝兴业新兴产业基金成立,郭鹏飞担任基金经理。

  尽管遭遇了调查风波,华宝兴业新兴产业基金的业绩表现仍然出色。有趣的是,该基金并未因调查放弃“惹祸”的盛运股份,2014年中报显示,盛运股份依然是华宝兴业新兴产业基金的第三大重仓股。直到2014年年报才从该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消失。

  对于个股选择,郭鹏飞表示,首先考虑的是该公司所属的行业是否是新兴产业,以及是不是新兴产业领域中增速较快空间较大的子行业,其次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盈利的高增长和估值的合理性,就是说,盈利要能在未来几年保持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同时估值水平相对较低。

  在郭鹏飞看来,一家公司盈利要能保持快速增长,通常要满足5个条件:行业需求增长快、行业地位高、增长空间大、管理层优秀、激励机制好。

  对于成长股投资中常见的“成长陷阱”及“伪成长”,郭鹏飞亦自有应对的方法:首先,按照严格的标准来选择公司,符合好公司标准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其次,进行实地调研,并深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对投资逻辑进行证实,避免受虚假信息影响;第三,严格控制新买入公司的持仓比例,只有经过长期考验的好公司才能逐步加仓到较高比例;第四,密切跟踪持仓公司,一旦发现有意外情况发生就立即做出反应,进行减仓或卖出操作。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四)】华商基金刘宏:享受牛市“泡沫”

  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23日,华商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刘宏管理的3只基金今年收益率均已超过50%。从他所管理的基金2014年四季报中发现,其重仓股中不乏今年以来涨幅很大的互联网板块的牛股,正是他的提前布局,也使得他掌舵的产品在今年获利颇丰。

  事实上,刘宏并非仅是短线高手,他也是一名长跑健将。在《陆家嘴》杂志统计的此前三年业绩排名中,刘宏在117名被统计的基金经理中排名第四。

  近来,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双双走出新高,股票估值再次站上历史高位。站在估值峰顶,有人开始观望,而刘宏却笑着说:“要享受‘泡沫’”。

  互联网空间广阔

  《陆家嘴》: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布局互联网的?

  刘宏:我们早在去年三季度就开始逐渐布局此类品种。要知道,很多品种不是单靠追热点,就能获得投资收益,需要提前布局。在去年三季度,正是当时阿里刚刚上市的时候,这促使我们对互联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才有提前布局互联网板块的决定。

  《陆家嘴》:对于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企业,你是如何去伪存真,你认为哪些细分领域的前景会更好一些?

  刘宏:我们看好三个方向。

  首先是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今年可能将会迎来全面开放。以往我们只是盯着券商,只局限在互联网证券和互联网基金、理财产品销售等方面;但从今年开始,随着监管部门的放开,会逐渐扩展到泛金融的领域,银行、保险等业务会渗透其中,互联网金融的空间将不断增大。

  其次是互联网农业。要知道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相比较低,尤其是产销的不平衡,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可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将改变这一现状。

  第三是移动医疗。2014年海外市场已经对移动医疗的概念进行了一番炒作,而在国内互联网医疗在一级市场上也一番火热景象,我们觉得2015年有可能会成为移动医疗在二级市场上活跃的元年。

  《陆家嘴》:借着移动互联网的风头,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是“触网”就涨,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宏:虽然一季度“涉网”的个股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但我们依旧认为未来留给这些个股的空间还很大。

  在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虽然对于“+”大家有不同的解读,但随着认识逐渐加深,互联网会真正渗透到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并能够使传统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互联网本身只是一个工具,能够用活、用好这个工具的企业一定会出现,但并不是说整个行业、整个板块都可以跟着起舞。对于目前市场上那种宣布“触网”就开始上涨的现象,我认为是不理性的。所以市场有这样一种声音,认为互联网泡沫大,估值虚高。

  学会享受“泡沫”

  《陆家嘴》:既然你承认市场存在泡沫,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互联网泡沫的哪?

  刘宏: A股是个只能通过做多获得收益的资本市场,我们不妨把精力放在机会上。

  泡沫肯定存在,但无需惧怕,其实泡沫的存在正是资本市场发挥资产配置功能的基本原理所在。如果没有泡沫,资产配置的功能也会丧失。在局部领域存在泡沫,资金才会流向这些领域,市场配

  置资源的功能才会起作用。

  当然,决定什么样的领域应该享受泡沫,这是投资者要去做判断的。我们认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我们社会大趋势的领域就是应该享受泡沫的领域。就会有资金、资源配置这些领域。

  《陆家嘴》:如果说“泡沫”起到了资产配置的作用,那么这个“泡沫“是可持续的吗?

  刘宏:对于目前市场的新进投资者来说可能要难受一点,但对于已经提前布局的投资者来说不妨去享受这个过程。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中,转型势必会有新的增长点,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资源将逐步从传统行业向新兴的领域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动力在哪里,绝对不是行政命令或是领导人的几个讲话,真正的动力其实就是所谓的“泡沫”,因为财富效应的存在,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从而推动行业、板块的发展。所以在转型的过程当中,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些领域会持续存在“泡沫”,如果因为惧怕而放弃这些行业和板块,那也将会失去很多的投资机会。

  当然整个市场发展过程是波动的,但是如果把这个波动放在较长的时间里看并不算什么,如果一味追求短期波动,不但难度很大,长期看有时会得不偿失,所以不如享受这个过程。

  《陆家嘴》:沪指十连阳,创业板再创新高,站在目前的股指高位,你是否考虑一边享受“泡沫”,一边寻找“出口”?

  刘宏:对于“出口”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考虑的是,“出去”以后还“进不进来”?我觉得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系统性调整的风险不大。可以说今年是经济压力最大的一年,2016年经济将逐步好转,从基本面上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A股连创新高,市场也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我们会迎来持续的牛市,在这种大趋势下,为何要找“出口”?其实在我们看来,最好的防御是寻找那些真正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

  投资之前先研究透

  《陆家嘴》:你在业内以优选行业内优质个股著称,对此有何心得?

  刘宏:股票的选择不在于它是哪个板块,而在于它是哪家企业,要知道能够真正带来投资收益的正是好的企业。我们认为好的收益应该是“滚雪球式的复利”,而不是对概念主题热点的跟风。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大量持有好股票,并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一“好”一“长”一“足量”,缺一不可。要三者兼备,考验的是研究深度。有深度才有持股‘定力’,否则有可能会提前下车,错过后面更大的涨幅。

  《陆家嘴》:如何做到精选个股?在上市公司调研方面你是怎么操作的?

  刘宏:首先会选择一个符合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行业,深入了解其上下游的发展情况,然后对企业实地调研,还有想方设法地接触到企业的管理层,确定企业未来前景。

  具体而言,首先看团队,团队核心人物的能力和执行力很关键,当然团队除了有能力更要有德行,要有宽广的胸怀,有大局观。这也要求我们要多接触多了解,多调研多研究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调研包括整个产业的上下游,竞争对手等。当然在调研之前,我们还是要选好方向,选好行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行业是不会去看的,除非企业有实质性的变化。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五)】宝盈基金彭敢:

  视角独到的“王牌猎手”

  随着一批公募大佬纷纷加入“奔私”的浪潮,早已在业内赫赫有名的宝盈基金经理彭敢已成为当下公募基金行业的翘楚。

  彭敢,金融学硕士,具有12年证券从业经历。2010年9月他加入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投资部总监一职,兼任宝盈资源优选、宝盈新价值灵活配置、宝盈科技30灵活配置、宝盈睿丰创新灵活配置、宝盈策略增长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

  《陆家嘴》杂志整理的数据显示,彭敢所管理的基金近三年的总回报率高达141.23%,在榜上117人中名列第五。在傲人的战绩之下,彭敢也因此选股眼光独到而被称作“王牌猎手”。彭敢对于公募基金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公募作为一个为普罗大众投资理财的行业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公募所能带来的自我实现价值高于私募。

  选股必杀技:“新奇特”

  《陆家嘴》:在投资的过程中,你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与其他的一些基金经理相比,你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彭敢:我的强项在选股,我所管理的基金中,每只重仓股都经过精挑细选。在投入证券行业之前,我在制造业有多年的从业经验,较为熟悉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在中国特定的政府项目审批制度环境下企业的运作模式。此外,我个人对企业的运作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感兴趣,喜欢读这方面的书。因此对中外企业的成长路径有一定的研究,从而能够较为理性、客观、全面地分析公司的管理能力、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降低了错误几率。

  《陆家嘴》:这是否意味着你在选股的过程中,更关注企业的管理逻辑而不是财务数据?

  彭敢: 我不会特别关注公司的财报,而是更关注公司管理层的战略方向以及所处的行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说,做投资必须要有格局、视野。很多财报数据很漂亮的公司,其实盈利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们并不代表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一些有意参与经济转型的公司,控制人也可能经不住资本市场暴富的诱惑,半途而废,这为基金经理选股带来了

  难度。

  《陆家嘴》:代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是一些新兴行业。

  彭敢:对。我一直坚持以“新奇特”的标准来精选个股,也就是说公司处于一个颠覆性的产业,有与众不同的产业。这类公司需在行业里处于领导者的地位,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比如我们从公开的财报就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有些公司的研发费用非常高,它宁愿牺牲短期利润去加大研发,有些公司一直按照多年前的规划逐步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些都是很好的标的。

  《陆家嘴》:哪些新兴行业出现“新奇特”股票的机会比较大?

  彭敢:互联网、医疗、农业信息化等新兴行业是我近两年一直很重视的方向,这一点基本上跟市场没太多差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整个市场对新兴行业认可度越来越高,我反而愈加谨慎起来,采取更严格标准对个股精挑细选,未来我会更倾向于在传统产业加信息化的范围中寻找新的投资标的。

  逆向投资制胜

  《陆家嘴》:你的个人性格在投资决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彭敢:每个人有自己的投资方式,聪明的选择就是把优势发挥到最大。我的优势在于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我会有很多特立独行的观点。别人用第一层直觉,我可能用第二层或者第三层直觉。

  《陆家嘴》:也正是拥有与大众不同的感知能力,让你选择了逆向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吗?

  彭敢:的确是的。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霍华德?马克斯提到卓越投资需要第二层次思维——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更复杂、更具洞察力的思维方式。从定义上来看,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因此成功的关键不可能是群体的判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趋势、群体共识是阻碍成功的因素,雷同的投资组合是我们要避开的。由于市场的钟摆式摆动或者市场的周期性,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是逆向投资。当然,逆向投资并不是一种永赚不赔的方法。逆向投资的本质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从众,逆向投资者本质上是个怀疑论者。

  《陆家嘴》:逆向投资说起来容易但其实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你是怎么做到的?

  彭敢:所谓的逆向,肯定是因为有一些东西市场还没看清楚,或者市场还不知道它能不能成,但你对它的判断是能成。你必须在推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脱离大众思维来获利。从技术层面来说,我自己对一个行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认为我的判断是对的、市场的判断是错的,那么我忽略市场的表现,不受外界其他投资者眼光的影响,这样就要求有强大的内心。其次,我会先把仓位控制住,然后跟踪关键要素的进展,看关键要素的进展和预期有没有什么变化。关键要素如果不达预期,我就会坦然走人。

  然而,市场是复杂的,高估和低估的过程可能会比逆向投资者预期的长,这个过程中会给组合带来亏损,甚至让逆向投资者高度怀疑自己的判断,从而丧失超级获利的机会。这在过去的投资经历中,我们有过多次的经验和教训。

  投资组合:“核心+卫星”

  《陆家嘴》:今年的市场和去年相比,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换,但你旗下基金的业绩依然领先,可否谈谈今年的选股逻辑和去年有什么不同?

  彭敢:我的投资组合策略叫做“核心+卫星”。2015年,普涨的格局不太可能出现,市场会出现蓝筹和成长“双分化”的格局。那些只有主题没有实质性业绩、纯粹讲故事的公司股价可能会有较大的下跌。所以我们的核心的品种依旧围绕优秀成长股,主要在互联网领域,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

  所谓卫星部分加入一些估值比较低、基本面没太大负面因素的品种,诸如电力、农业、银行一类。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对投资组合就进行了一些调仓,在增量部分增加了金融和分红率较高的蓝筹板块。因为当下的市场中,持有一些估值较低的银行金融类的股票风险和收益比是相当不错的。

  《陆家嘴》:《投资最重要的事》中,霍华德?马克斯说牛市分为三个阶段。你觉得现在中国的牛市处于哪个阶段?

  彭敢:长期来看,居民资产配置转移、流动性越来越宽松、改革的预期变好,这些因素叠加,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因此我判断,对当前股市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应该属于中段的位置。但我觉得,单纯拍脑袋看市场点位没有意义,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并不重要,也不可能绝对判断正确。投资钟摆的一边是贪婪,一边是恐惧,我们只要知道钟摆大概处在哪边,就可以了。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六)】易方达基金宋昆:

  “做一个坚定的时代趋势投资者”

  “投资的本质,在于预见未来。真正能够带来收益的,还是相对准确地去评估未来。能够让人类不断进步的,都是一些可能当时看来比较疯狂的想法,它最后能够真正让人类社会向前走。所以,作为专业的投资者,理当顺应时代的大潮,以‘穿越’的眼光去迎接和拥抱时代的变革。”

  这是宋昆在观看了《星际穿越》之后对自己投资的深层思考。在采访当中,宋昆也不止一次向记者描绘了他眼中的未来世界。在与宋昆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他在这份职业中获得的喜悦感,他的职业不仅仅是投资,而是不断发现未来的世界。

  “每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代表的就是他眼中未来的世界。”宋昆说。

  在宋昆的眼中,未来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

  在宋昆的投资经历当中,他一直在与“眼中的未来世界”不断靠近,这一点从他的投资业绩当中就可以得到验证。

  宋昆于2010年接手易方达科讯基金之后,就开始寻找未来存在大机会的行业和公司。易方达科讯基金的公开资料显示,市场中的许多牛股都是宋昆的投资标的。而从去年开始,宋昆更是对互联网情有独钟,提前布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板块,挖掘了许多大牛股。

  在本期《陆家嘴》的新锐基金经理榜单中,宋昆以近三年124.82%的投资回报在全部117位基金经理当中排名第7,业绩斐然。

  “投资组合就是我的水晶球”

  《陆家嘴》:过去三年你的投资回报达到124.82%,业绩非常的好。而在今年,你管理的几只基金更是在这波牛市行情之下如虎添翼,易方达新兴成长和易方达科讯今年以来对应业绩分别为53.47%和50.02%,位居混合基金业绩第一名和主动股票基金业绩前十名。你能谈谈在这波市场行情当中你的操作思路跟布局吗?

  宋昆:今年1月份以来市场的上涨节奏跟我的业绩表现实际上是在我的预期之中的,但我更想反思一下在去年年底市场行情启动时候我的一些操作。

  事实上,去年的业绩在我从业生涯中是我自己很不满意的,主要就是去年10月份启动的这波蓝筹行情我并没有太多参与。而对去年年底的这波蓝筹股估值修复行情,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预判。事实上,2010年年底和2012年年底的A股市场也有过相同的经历,没有任何的基本面支持,完全以资金和股指修复推动导致的蓝筹行情。

  我在2012年年底的那波行情中就操作得比较成功,用了大概两三成的仓位参与了估值修复行情,并且在2013年年初很快就将仓位切换过来,成功捕捉到了市场风格切换当中的机会。

  而在去年年底,虽然我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也在行情启动的时候参与了一部分,但很快我就觉得行情是不可持续的,又切换回我重仓的成长股。

  所以现在我也在反思,如果当时我用了一定的仓位去参与这些蓝筹股行情,到了今年年初我是否还来得及将仓位切换过来?这种坚守应不应该?虽然从现在这个时点来看,坚守成长股还是获得了比较好的收益,但是不是还有可能做得更好?

  投资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带着缺憾的艺术,你永远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每天都要思考这个结果,然后再去做新的尝试和探索。

  《陆家嘴》:或者能不能这样解释,做投资还是应该“赚自己该赚的钱”?

  宋昆:也可以这样说。但是做投资是不是要一直坚持赚你该赚的钱?这样是不是十年下来投资水平也都是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呢?这样的话又说明你没有提高。究竟是变还是不变,我想这就是投资的根本魅力所在。

  《陆家嘴》:这么多年的投资经历下来,你个人投资的方式、方法或者理念是不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宋昆:对,你说的没错。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一成不变的投资理念,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法。佛陀尚且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无定法,理念、观念都是帮助你达到目标的方法、工具,我们要不断地改进这些方式方法,而不应该成为投资中的羁绊。

  《陆家嘴》:那你认为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宋昆:在我看来,投资实际上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预测和捕捉未来。巫师手中的水晶球可以看到未来的世界。而对于一位基金经理来说,他的投资组合就是他的水晶球,折射出他的世界观,里面看到的就是他所描绘出来的未来的世界。

  做一个坚定的时代趋势投资者

  《陆家嘴》: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你能举个实际例子谈谈你如何用投资组合构建出你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吗?

  宋昆:在我的投资组合当中,我投资了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什么投资互联网?

  因为我经常出差,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就看到很多人都开始上网、玩游戏。在没有微信之前,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而现在平均每个人看手机时间达到了五六个小时,每个人都被绑定在网络上了。这个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得到的变化。通过这个点,我再去做思考、做判断,最后去理解这个时代:

  第一,我们肯定是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互联网就是市场接下来最大的主题。这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我们可以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变化,每天都挂在微信上面,在候机场很多人都在打游戏,一出门就用大众点评、打车软件等等。

  第二,科技继续发展,人工智能是不是有可能?可以说,5年以后,一些日常的生产可能都不需要人力来完成,这里面是不是也存在着投资机会?

  第三,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结合以后,人类就基本上从这些生产性、事务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回归自我。所以,未来医疗毫无疑问会成为第一大产业。

  我的整个投资主线就是这样出来的。如果你眼中未来的世界是由这些东西组成,你肯定也会投人工智能、大数据。再想想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生活哪些领域改造最大?“互联网+”医疗、金融、教育这些也会进入你的投资视线。再比如,我为什么投资信息安全?以后人类更多的生活将迁移到线上,互联网金融、医疗等会更深入地嵌入到人类生活中,网络的安全性也将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个逻辑之下,你就会投相应的公司。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投资,我觉得就是要做一个坚定的时代趋势的投资者。互联网也仅仅是一个时代潮流而已。可能三年以后互联网可能对传统生活的改造就基本完成了。

  《陆家嘴》:互联网股票近年来涨幅已经非常大了,有的股票甚至已经涨了几十倍,有的人觉得互联网股票估值已经很贵了,有的又觉得这个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长期看还是有机会。在当前这个时点,你是怎么判断的?

  宋昆:投资还是要穿透,要抓到本质,看到未来。简单举个例子,软银投资的孙正义当年投资马云的时候,阿里巴巴还是亏损的,但是他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未来,觉得未来的人都会在网上购物,因此取得了上百倍的回报。所以只要相信未来世界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话,那么现在还仅仅只是开始。

  《陆家嘴》:在这个大逻辑下面,你具体是如何挑选公司的?

  宋昆:选公司我非常注重两点,第一点是人,也就是管理层。因为当时做阿里巴巴这活的有无数个人,最后只有马云做成了,这就是人的作用。第二点就是竞争格局,要有壁垒、有护城河。

  市场风险岌岌可危,如何回避?

  《陆家嘴》:A股现在的牛市氛围越来越高涨,上证指数3700点唾手可得,创业板又剑指2400点,你现在对于整个市场怎么看?

  宋昆:从市场层面来讲,无风险利率下行,很多房地产、信托资金入市,再加上国家的战略意图,国家希望通过资本途径增加企业的融资比重,来推动李克强总理说的“万众创新。”而市场在这个层面上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挺明显的。

  但我对股指和宏观经济还是比较担心,未来不排除在某个阶段市场会一下子暴跌很多。我们现在投资的很多东西,其实要等到几年以后才能兑现,所以现在很多公司估值杀一半都是很正常的。

  说到底,如何去回避当中的风险?我觉得还是要靠自己能否看穿透了,即使发生这种系统性风险,买哪些股票能够成为避风港。那我肯定会买代表中国未来经济的,也就是我刚刚讲到的这些东西。

  简介:

  宋昆先生,经济学硕士,具有基金从业资格。曾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易方达科讯股票基金、易方达新兴成长灵活配置基金、易方达创新驱动灵活配置基金基金经理。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七)】银河基金王培:积跬步至千里

  银河基金权益类投资在近年异军突起,成胜与王培两位“80后基金经理”功不可没,可谓一时瑜亮。

  翻开王培的简历,发现他的成长可以用“神速”来形容。2007年9月,从复旦大学高分子与物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王培进入国泰君安研究部从事石化化工行业的研究分析工作。

  2009年7月,王培离开卖方,加入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1年6月起担任银河创新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3年5月起担任银河沪深300成长增强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3年10月起担任银河竞争优势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王培并不认同投资行业的论资排辈,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理应成为基金业的中坚力量。

  年轻并非是劣势,相反,在某些情形下可以转化为优势。王培曾经对媒体表示,“A股市场正处于转型期,代表着新鲜血液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理解转型期的新兴行业和新技术、把握投资机会,这是年轻的优势。”

  不过,年轻人的优势并非注定,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才能得以体现。A股市场的反应很快,基金经理往往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寻找、学习,必须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压力很大,但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和锤炼。在王培看来,“理想的状态是始终以敬畏的心态来对待市场,做到有冲劲却不冒进,有理念又保持警醒,并且及时纠错。”

  王培的投资风格偏向创新和成长,但并不拘泥于某个特定板块。比较银河创新股票2004年年中与2014年年末的持仓情况,可以发现数字政通、杰瑞股份、上海钢联等悄然淡出十大重仓股,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悄然入驻。

  面对市场对于创业板、中小板高估值的质疑,王培认为国内的估值方法需要做一些修正,未来国内估值体系要跟海外接轨。王培指出,“不能简单认为高估值就是不合理。像京东在美国上市,你很难去定义它是不是高估值,因为海外的估值体系不一样,海外有很多技术好但市值小的公司,A股炒的都是比他们技术差但市值反而大的公司,未来如果估值体系接轨,视野就开阔了。”

  管理基金是份高强度的工作,在工作之余,王培喜欢踢足球来放松身心。他强调“投资最重要的还是心态,A股热点切换很快,让人眼花缭乱,不能一味跟风,要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也许不是当下最热门的投资理念,也不一定被市场所接受,但仍要遵循自己的想法,等待市场和时间的验证”。

  “稳健的思路虽然很难短期表现突出,但是希望能够积跬步而至千里。”王培认为,在A股市场经常热点满天飞,但主题炒作大多数很难持续,可能在某一阶段某个主题板块还不错,但过了1年或半年,尤其是到了验证期,就会慢慢消沉下去。

  从公司层面来说,银河基金权益团队近年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该公司基金经理接受采访时,均强调了团队的作用。据媒体报道,银河基金公司研究体系较为完整,充分调动研究员的主动性,而且沟通顺畅,基金经理内部选拔制度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基金经理与研究员之间、基金经理之间更加熟悉各自特色,可以取长补短。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八)】中海基金骆泽斌:押注蓝筹股

  俗话说:“拳怕少壮。”在过去几年的成长股盛宴中,有所斩获的多半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生代基金经理。

  凡事皆有例外,中海基金骆泽斌可谓“老树新花”。他所管理的中海消费基金过去三年业绩排名均居同类基金前1/3,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25.46%。倘若说该基金规模较小,没法充分证明其管理能力,那么,从他2014年3月21日接手规模达30亿的中海优质成长以来,任职期间收益高达66.84%来看,足见这位老将的投资实力。

  与其他新锐基金经理相比,骆泽斌的从业经历可谓丰富。博士毕业后,骆泽斌在广州工作了三年。其间曾担任广发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策略研究员,于2001年8月作为广发基金管理公司筹备组成员,协助负责基金管理公司筹备申请材料,见证了合资谈判的失败,分享了基金公司成立的喜悦。

  2002年骆泽斌转战上海,先后转战天治基金、长信基金,2010年6月进入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曾任研究总监,现任投资副总监。

  从过去几年的投资来看,这位老将的出手可谓狠辣。对比中海消费基金2014年中报与年报数据,可以发现该基金的风格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该基金此前所重仓的成长股均从前十大重仓股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兴业银行、中国平安、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蓝筹股。

  对于基金的持仓变化,骆泽斌如此解释:“作为长期以来坚持成长投资风格的中海消费基金,在2014年四季度经历了重大结构调整,正如之前在定期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经过持续近两年显著上涨的以创业板、中小板为核心的泛成长股估值水平显著泡沫化,相对于估值水平与盈利能力严重错配的成长股而言,即使从经典的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以传统经济为核心的蓝筹板块经过过去几年的估值调整后,面临着估值修复的可能。应该说这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不能仅仅作为简单的风格与行业轮动,更应视之为一种持久的结构变动。”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中海消费大刀阔斧地对成长性组合结构进行了调整,从而抓住了这一波行情带来的投资机会。

  骆泽斌认为,站在当前的时点,股市总体呈现的结构性特征将带来更加丰富的投资机会,成长股投资中去泡沫化或是2015年面临的主要挑战,而白马成长公司将迎来投资的春天。

  在他看来,A股市场面临的最重要的宏观环境就是所谓的“转型”,因而这种市场总体上表现为结构性特征。尽管面临着由于估值显著提升而导致的泡沫化问题,但是市场的结构性仍然意味着存在诸多的投资机会。

  骆泽斌指出,去年年底的调仓并不意味着将摒弃成长股投资。未来将以价值投资的标准,严格审慎地投资于增长与估值匹配的成长性公司。这与过去两年更加强调企业的成长趋势而自觉地享受市场所带来的泡沫是显著不同的。

  幸运的是,经历过去数月的调整后,市场出现了一批估值水平与成长性基本匹配的成长性公司,而白马公司则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尽管目前的比重有限,但是宽幅震荡的市场显然提供了投资于这个优秀群体的机会。因此,成长股投资中去泡沫化可能是2015年面临的主要挑战。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九)】兴全基金陈锦泉:转投专户

  每当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而离职,持有人往往会拍手称快;倘若离职的为绩优基金经理,持有人则难免心态复杂。

  对于兴全绿色基金的持有人而言,2015年春天经历了一个伤感的离别时刻。2015年2月3日,陈锦泉卸任兴全绿色基金经理。这一离职事件早有伏笔,早在2014年12月8日,兴全绿色基金发布公告,增补杨岳斌为基金经理。

  2011年5月6日,陈锦泉开始担任兴全绿色基金经理。值得注意的是,曾担任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的陈锦泉,加入兴业全球以后投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保险资金对于权益类投资也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参与二级市场投资亦往往以蓝筹股为主。执掌兴全绿色基金后,陈锦泉的投资却贴上了“成长”的标签。他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价值投资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价值陷阱太多,因此更加青睐成长股。

  “成长也不等同于泡沫,并非看到泡沫就必然破裂,很多成长股值得市场给出高溢价。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并且市场有自己的方式去检验它是否存在泡沫。”在他看来,基金经理不能简单把自己划分为某种风格。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才能判断它是否符合投资要求。

  “不能笼统地说,传统行业都不行,成长股都行,更不能简单地拍脑袋,认为新的、流行的概念和主题就一定是符合历史趋势的。”陈锦泉这样总结。

  2014年5月,陈锦泉赴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回来后写下《中性市场下需更关注价值》一文。

  在文章中,陈锦泉阐述了在中性市场环境下的投资策略,并表达了对资本市场未来的信心。文中有这么一段:“未来的投资方向在哪里?我们认为,价值的规律正在起作用。便宜到底是价值还是陷阱?这始终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股票PE估值不断回落到个位数水平,股票市场对于经济的担心和危机的恐惧会使天平的砝码向价值快速倾斜。”

  流动性到底是紧张还是宽松的?利率债的收益率将是最好的证明。容纳社会资金的最大两个池子——房地产和信托产品的收缩意味着资金必将寻找出路。因此,在价值规律逐渐起作用的时代,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我们也不担心。

  基于此,陈锦泉对于未来两年的股票投资不悲观,主要是通过配置调整而不是仓位调整应对市场变化。一是继续保持对景气度高的行业的关注度,在工控、新能源、环保等行业中努力挖掘具有实际业绩成长支撑的公司;二是逐步增加具有稳定增长的非周期行业,如消费品行业的投资,他们认为其相对吸引力正在增加;三是寻找价廉物美的“慢速成长股”。

  所谓“慢速成长股”,指的是每年有10%左右的业绩增长、PE估值在10倍左右、每年还有3%~5%分红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广泛分布在汽车、家电、电力、交运、白酒,甚至包括在一些周期行业中。“过去我们过度关注高成长的股票,以至于对这些类型的股票的价值已经忘记了如何评估。”

  据媒体报道,卸下兴全绿色投资基金经理职的陈锦泉,将担任兴业全球基金专户投资部总监一职。对于后市投资,陈锦泉依然认为精选个股才是战胜调整的良方。

  【2015十大新锐基金经理(十)】上投摩根杜猛:人如其名

  “人如其名”,是很多圈内人士对于杜猛的评价。

  公开资料显示,杜猛出生于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自2002年起,先后于天同证券、中原证券、国信证券以及中银国际证券担任研究员职务。2007年10月,杜猛加盟上投摩根,历任行业专家、基金经理助理,2011年7月开始管理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股票基金。近三年,杜猛获得的总回报率是117.95%,排名第十。

  杜猛自独立管理基金以来,便以抢眼的业绩成为各类基金排行榜的常客。按照其本人的说法,“行业研究员的从业经验对选股的基本功有很大的锻炼,从最简单的做公司财务模型,到逐渐去做假设和预判,最终上升到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成长逻辑。”

  行业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往往比较擅长自下而上选股,杜猛亦不例外。在他看来, 投资收益不应主要寄托在市场博弈上,而是依靠持有的公司不断创造价值,这种收益才是稳定持续的。投资的本源是购买股票背后所代表的公司。

  除了看行业的增长前景外,杜猛所看好的公司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盈利能力要出色,其中最关键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毛利率;其次是它的市场空间要足够大,至少在3~5年内看不到天花板;最后要看其产品的可复制程度,产品是否可以简单被复制。

  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股票基金契约规定,该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新兴产业。2010年,政府颁发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规划中提到七个主要方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TMT、航天航空技术。

  根据杜猛的理解,上述七个产业确定无疑是新兴产业,但是并不能全部涵盖新兴产业。所谓的新兴产业是在目前国民经济中占比较低,但在未来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在未来经济中占比较高的行业,皆可以称之为新兴产业。

  杜猛表示,虽然新兴产业历经数年的上涨后,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它仍是A股最有希望的投资方向,其中四个新兴产业方向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分别是大健康产业、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行业、基于互联网的O2O行业以及新能源产业。

  在他看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寿命延长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关的消费意愿不断增加,这使得大健康产业成为未来最热门、空间最广阔的行业。大健康行业涵盖面非常广,包括生物技术、医药制造、医疗服务及相关行业等,其中比较容易出现较大投资机会的行业有移动医疗和医药产业;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移动电商等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如果有企业能掌握顶层技术,并基于大数据来分析到每个人的行为,找到其中的规律,将会对整个商业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基于互联网的O2O的产业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而未来机会最大的O2O市场可能是家庭装修市场,该市场巨大且分散,可能是O2O中剩下的最大的一块蛋糕;新能源领域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上。此外,光伏、太阳能、核电、锂电池技术等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5年或许是杜猛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机会。他于2014年底接手的上投内需动力,规模彼时已经接近50亿元。

  每当中国牵头的多边机构崛起,随即被提出的质疑便是——亚开行、IMF和世界银行的地位是否将受到挑战?

  IMF总裁拉加德告诉《陆家嘴》记者:“全球的基建需求巨大,而IMF当前和未来的主要任务都不会是基建融资,因此更多基建投资机构是极受欢迎的,只要它们能够倡导合作、高效运作。”

  亚开行首位华裔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此前在接受《陆家嘴》记者专访时否认了两大机构的竞争关系。他表示:“亚开行认为,第一,亚太地区基础设施需求很大,成立亚投行是可以理解的。第二,亚投行成立后,亚开行认为其应采用国际最佳规则与实践。第三,亚开行在亚投行成立后会在双方共同关心的领域进行合作。”

  亚开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对记者表示:“亚开行此前的研究表明,若保持目前亚洲各国增速,在截至2020年的10年中,基建缺口为8万亿美元(年均8000亿美元),世界银行和亚开行目前每年能够给亚洲国家的资金大概只有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数额也仅为这些资金的40%~50%。因此亚投行成立的必要性有目共睹。”

  另据媒体报道,亚开行行长中尾武彦3月16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开始讨论与亚投行进行合作,双方还将实现经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共享等。

  中国目前在亚开行的出资份额和投票权重分别仅占6.46%和5.47%,均不及两大份额国美日的一半。亚投行的成立无疑将赋予中国更大话语权。

  根据2014年10月24日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当时表示,目前各意向创始成员国同意将以GDP衡量的经济权重作为各国股份分配的基础,因此中国将持有最大股份,但中国在亚投行并不刻意寻求一股独大,也不一定非要占到50%,随着亚投行成员的增多,中国的占股比例会相应下降。按照工作计划,预计各国在2015年内完成章程谈判和签署工作,使亚投行在2015年底前投入运作。

  中企迎来新机遇

  除了大国和多边机构间的博弈,中国企业也正站在亚投行的“风口”,并在引领中国金融外交新常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亚投行又为中企带来了何种机遇?

  就中企而言,有些是直接受益,有些则是间接受益。“由于亚投行是国家战略,对钢铁、水泥、建筑、机械等企业都是重大利好,这在央企、国企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非公企业的直接利益在短期内还无法体现。”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中国区主管王华告诉记者。

  Lean Doer咨询高级顾问张得红对《陆家嘴》记者表示:“工程机械和大型设备等企业拥有巨大机遇。此前,中企向海外国家贷款时几乎都有一条规定,即贷给你100亿,其中70亿就要买贷款国的产品。当前,亚投行既能使得中国动用外汇储备向其他国家贷款,也能使中企为其他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其中蕴含着很大潜力。”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到 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需8万亿美元,是难得的投资机会。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比较强的实力和经验,能够给中国企业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截至记者发稿前,亚投行已经吸引了33个国家,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新西兰、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