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掌门人“离职”风波正在不断演绎。今年以来继海富通田仁灿、招商基金许小松等8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离开原来岗位后,很快又有两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将加入这一行列。
在《第一财经日报》近日报道汇添富总经理林利军即将转战私募股权投资后,本报又独家获悉,博时基金总经理吴姚东即将离职。不过,与林利军不同的是,吴姚东离职并非出自个人原因,而是招商局内部的一次工作调动。
在给博时基金同事的告别信里,吴姚东强调了他的座右铭“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有接近博时基金的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吴姚东扮演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把博时带入转型轨道上,产品业绩与创新全面开花,然后选择功成身退。
“职业经理人”功成身退
4月10日晚间,吴姚东在发给全体员工的信件中宣布了他的离去。“经公司董事会同意,我将离开公司,转战新的战场,接受新的任务。个人的走留、去向并不重要,一些感悟和体会我愿与同事们分享。”
吴姚东是博时基金帐下第三任总经理,自首任掌门肖风、第二任总经理何宝先后离职,博时在行业创新发展的大潮中步履渐慢。吴姚东出任博时基金总经理时,在圈内人当时看来,他完全是临危受命,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应对,吴姚东祭出了改革之举。
上任没多久,吴姚东首先对投研部门进行体系改革。2013年博时基金对股票池建设和投资流程体系进行了专门改良,其中投资风格小组从原来的5个细分至7个。2014年,博时基金又进一步改造投研体系。其中一个要点是加强对基金经理的管理。坚持基金经理负责制,特别是对基金经理风格和回撤的管理,同时加强基金经理绩效管理,让业绩出众的基金经理能取得更好的绩效回报。
吴姚东还在博时基金内部推行了名为“三四五”工程:三是推进战略、考核、激励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四是以机构业务为核心启动四类核心客户服务模式优化改革;五是在保持和提升权益投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重点布局固定收益、量化指数、互联网金融、另类业务、国际投资五个战略业务方向。
无论如何,在他接任博时基金掌门的近两年时间里,博时基金业绩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从一个衡量基金公司实力的代表性指标主动股票类基金净值规模来看,2014年的博时基金规模为577亿,排名从当年初的业内第五位上升到了第三位。固定收益更是以超过30%的平均收益在前15家对标公司中排名第一,以75%的收益率摘得近三年固定收益排行榜桂冠。
2014年,在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博时基金旗下虽有5位基金经理离职,但这个数字远小于同类基金公司的离职率,而博时也成为投研团队作为稳定的基金公司之一。截至2014年末,博时基金旗下30名基金经理、15名投资经理,投研平均年限6.6年,超过82%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过去两年里,我和大家一起共度过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把痛苦当成荣誉,把磨砺当成财富,在公司艰难转型的时刻,深处其间是种幸运。”总结博时履新岁月,吴姚东在离别信中如此感慨。
下一站仍在招商局框架下
公开资料显示,吴姚东今年46岁,经济学博士。曾于1990年至1996年任职于湖北省鄂城钢铁厂,历任团委干部、下属合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2002年进入招商证券,历任国际业务部分析师、招商证券[微博]武汉营业部副总经理、招商证券(香港)公司副总经理兼国际业务部董事、总裁办公室总经理、董事总经理,公司总裁助理。2013年7月,出任博时基金总经理。
从履历来看,吴姚东正值当打之年,招商局背景,证券和国际资管业务出身,又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公募基金从业经验,这样的资历在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并不多见。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吴姚东在招商局内部的新任职务暂时还未确定,但肯定还在招商局体系内。
按照惯例,基金公司总经理一般由董事长暂代。吴姚东离职后,现任董事长洪小源极有可能暂代总经理职务。还有一种可能是由副总代任。而从博时内部几个副总的威信来看,博时元老王德英显然是资历深厚,他应该也是一个重要人选。作为博时老臣的王德英几乎参与过除了投研外的所有业务,先后担任博时基金行政管理部副经理、电脑部副经理及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直至副总裁。
不过,作为真正的接棒者,当前来看,仍旧是个谜,还得以日后公告为准。对于博时团队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事情是把握继往开来的好时机。记者从证监会[微博]网站了解到,目前博时上报及获批待发行的新基金共有12只,其中包括互联网主题、思路主题、证保分级、淘金大数据100、深证100ETF及联接、国企改革、沪港通等,这些都是2015年时下备受关注的热门产品。
放眼整个公募行业,吴姚东将是继圆信永丰周昭如、华润元大林冠和、红塔红土李凌(转任督察长)、海富通田仁灿、浙商基金周一烽、民生加银俞岱曦、招商基金许小松、中融基金王瑶之后第9位离任的基金公司总经理,而与他几乎同期离职的还有汇添富基金公司的林利军。
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截至4月11日,各大基金公司共计发布了478份公告,其中涉及大量基金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长、督察长的职务变动。
在一位号称中国第一代基民的人士看来,或许这注定是一个“奔走”的年代,在行业快速发展中,大量人才的流失会倒逼体制创新,推动公募基金行业进入一个新变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