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夏基金主营收入创历史新高 净利润达12亿元

2015年03月26日 08:43    来源: 证券日报    

  3月24日,中信证券如约披露年报,其持股62.2%的华夏基金公司运营情况随之曝光。《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华夏基金去年收入与净利双双显著增长,主营收入创历史新高;净利润达12亿元,仅次于2008年。

  据中信证券年报披露,中信证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81.19%,第四季度营业收入118.19亿元,同比增长104.48%;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13.37亿元,同比增116.19%,第四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9.72亿元,同比大增221.40%。期末总资产达4796.26亿元,较年初增长76.75%,期末归属母公司股东净资产为990.99亿元,较年初增长13.01%。

  2014年中信证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增加74.78亿元,增加幅度为77.59%,这主要是由于经纪业务、基金管理业务净收入增加所致。其中,2014年基金销售总金额为243.68亿元,同比下降22.11%;同期,基金销售总收入却由2013年的3981.41万元增加至2014年的9312.99万元,增幅为133.91%。

  在中信证券资管业务方面,该公司2014年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达7550.07亿元,排名行业第一。在定向资管业务飞速发展的2014年,中信证券大力拓展以银行、保险公司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内定向资管业务规模达6611.29亿元,较年初增长40.98%;此外,公司继续加大集合资管业务发展力度,2014年集合资管计划规模为779.61亿元,其中新设立94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中信证券上半年成功发行公司首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从基金业务来看,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62.2%的股权,截至2014年年末,华夏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为4583.62亿元,较年初增长37.49%,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其中,公募基金规模为3322.41亿元,同比增长35.77%,市场占有率为7.32%;机构业务资产管理规模为1261.21亿元(未包括投资咨询等业务),同比增长42.25%。

  规模的显 著增长令华夏基金经营指标全面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华夏基金公司总资产达55.82亿元,净资产为43.29亿元;2014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5.78亿元,利润总额为15.66亿元,净利润达12.01亿元。和2013年相比,华夏基金营业收入增长17.43%,净利润增长23.69%,净利润增幅明显超过收入增幅。《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华夏基金去年35.78亿元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2010年的34.08亿元,创出该公司成立以来的收入新高,而其12.01亿元的净利润水平也仅次于2008年的12.24亿元,为历史第二高盈利水平。

  展望2015年,华夏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将秉承“高度安全、稳健增值”的投资理念,继续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品种的投融资一体化综合资产管理服务。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在不断提升各类账户的投资管理水平、保持良好的投资业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和资产储备,全面推动品种和策略创新,坚持“立足机构、做大平台”的业务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与客户、员工、股东共成长。2015年,华夏基金将调整思路、拓宽视野,加大培养人才力度、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同时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线,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力争在国际业务上寻求突破,革新思路,推动外延式增长。

  中信证券还披露,2014年,该公司对外股权投资金额为7.64亿元,较2013年的28.86亿元减少了21.22亿元,下降了73.53%,主要包括:出资5.89亿元受让华夏基金3.2%的股权。此外,为实现证券行业的互联互通,包括中信证券及子公司华夏基金、中信期货在内的行业内36家机构于2015年1月8日共同发起设立了证通公司,注册资本为12.25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增资扩股),其中,中信证券及华夏基金分别出资5000万元。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