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三板指数大涨 各路基金上演淘金热

2015年03月20日 07: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0日讯(记者 康博)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工具,原本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新三板”,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三板制度不断完善、市场投资主体的双向扩容,新上市的新三板指数在大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加入到这波“淘金热”中。

  新三板成热门 指数挂牌获大涨

  3月18日上午9时30分,北京金融街金阳大厦一楼,“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大厅里,首批新三板指数正式发布,新三板投资从此开启指数时代。据悉,本次指数包括“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两只新三板指数,这也标志着新三板市场正式步入指数时代,新三板市场行情从此有了“风向标”。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被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从2013年1月正式运行至今,总股本接近900亿。截至18日收盘,三板成指报1452点,上涨5.71%,三板做市指数报1653上涨2.56%。

  而有机构按照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所发布的编制规则,对两大指数均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经过3个多月的试运行,三板成指大涨45.29%,三板做市的涨幅则高达65.4%。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三板指数的推出可谓正当其时,不仅能迅速提升新三板在整个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也意味着新三板将受到投资者的更多重视,而且新三板本身在进入指数时代之后,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帮助,尤其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机构的热捧和可观收益率,也催生了普通投资者的新三板理财热情。就在指数挂牌的前几日,某第三方理财机构组织了新三板专场投资说明会,场面着实火爆,合作机构的基金经理们在会后被热情的投资者包围。

  对于投资新三板的初衷,多数普通投资者表示,在股票涨幅巨大、房产看不清之际,刚刚走热的新三板正好可以填补“寂寞的心”。而相比个人投资新三板要求的500万元门槛来说,借道基金或资管产品参与,100万甚至50万的门槛,更符合大众的预期。

  公私募基金看好新三板未来

  日前,记者还从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开信息了解到,从去年8月新三板做市转让上线之后,到今年的3月18日为止,有超过25只私募基金新三板资管产品进行了登记备案,在上述产品中,有24只的备案、设立时间在2015年,占比86%。

  在这些产品中,博盛隆择时对冲1期因为较早进入“新三板”掘金,而显得较为引人注目。该产品成立于去年10月30日,目前在同期成立的1500家私募基金中业绩排前三十分之一,产品的资产管理计划初始规模6000万元,存续期5年,截至2月末,其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均达到1.5540元。由于新三板指数的不断上涨,该产品的2期将完全复制1期,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和基金经理,在规模上则适度增加。

  实际上,博盛隆并不是最早把注意力投向新三板的私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一只名为“永隆新三板投资基金”的产品,早在去年8月中旬就成立,目前,产品的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已达1.85元,算得上同期推出产品中出类拔萃的。

  从市场中拿到“第一桶金”的影响力惊人,在永隆和博盛隆的示范作用下,私募产品一致看好新三板的未来。

  北京某私募机构高管就表示,现在投资新三板一如美国当时的淘金热,谁意识到机会的存在并能随之及早行动,谁就会有很明显的先发优势。而北京天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亚称,新三板绝对是今年当之无愧的“钻石矿”,拥有着数年券商优质资源的他,有信心做好新三板的产品计划。上海鼎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霖君则公开表示,过去10年的地产、过去8年的矿业、过去5年的信托是大机会,现在新三板就是接下来10年一遇的大机会。

  除了私募产品表现出的热情之外,基金专户新三板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也迅速提升。

  南方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李海鹏就对媒体表示,南方资本已经发行2只专户产品,公募产品去年已经向监管机构提交方案,并积极协助研究相关规则。相信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多和企业质量的提升,以及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和转板制度的建立,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好的未来。

  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宝盈、九泰、招商、博时、南方、广发、华夏、财通、国寿安保等多家基金公司已推出或正在推出新三板的专户产品。例如,九泰基金2只新三板专户产品的募资将达到3亿元;南方基金2只新三板专户产品募资规模将接近1.22亿元,而国寿安保首期新三板专户的产品募资超过1亿元,其第二期预约已满。

  另外,上投摩根、易方达、华夏基金、红塔红土等多家基金公司,也正在积极筹备和新三板有关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将及时推出相应的正式产品。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