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资本市场进入“肖钢时间”整两年 改革二字贯穿其中

2015年03月17日 07: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朱宝琛

  2013年3月1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召开干部会议。中央决定,肖钢同志任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

  转眼间,中国资本市场进入“肖钢时间”已满两年。两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纵观这些变化,我们发现,不管是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还是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不管是多举措加强投资者保护,还是力推沪港通和深港通两座“桥梁”的通车,其实都离不开“改革”二字。

  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

  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是肖钢这两年间推进的一项重大改革。如今,这项改革的最新动态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这项改革,首次以“实施”加以表述。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这一措辞的变化意味着被市场期盼已久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迎来时间表,有望年内落实。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肖钢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会对注册制改革作出一番表述,而这些表述也勾勒出了注册制改革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肖钢称,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准备注册制,已形成改革初步方案,并正着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实施还有待证券法修订完成之后。注册制落地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修订证券法,目前证券法的修订在积极推进,期盼这项工作能够尽早完成。

  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是一个方面,但是,这项改革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中介机构、市场参与主体都要承担起责任。

  肖钢指出,注册制是一个责任分摊、责任到位的体制,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也要承担责任,将来对违规中介机构的处罚会更加严厉。投资者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信息充分披露了,如果还盲目跟风,不看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基本面就盲目入市,就要自己承担责任。

  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

  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只是肖钢担任证监会主席后推进的其中一项改革。对证监会自身来说,监管转型的改革同样重要。这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

  肖钢曾表示,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就是要从以事前审批为主,转变到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这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

  这一新机制,从监管重点上看,就是制定监管规则和开展监管执法,即“一手抓规则,一手抓执法”;从监管手段上看,主要包括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教育培训和稽查执法四个方面;从监管理念上讲,事中监管以风险导向为主,兼顾行为导向,事后监管以行为导向为主,兼顾风险导向。

  “这两年时间精简了一半的行政审批事项,力度很大。我们还清理了非行政许可的事项,今年除一项拟转为行政许可外,准备把所有非行政许可的审批全部取消。”肖钢表示。

  他同时透露,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抓了两条主线:一是加强监管执法,二是加强投资者保护。

  在事中事后监管衔接方面,就是要抓紧出台日常监管与稽查执法协调工作机制,明确线索移送、稽查介入、信息反馈等各环节的程序和责任。要探索日常监管与稽查执法挂钩的考核机制,研究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倒查问责机制。

  我们看到,这两年来,一批大案要案浮出水面。同时,我们看到,从2014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证监会公布了一批案件的查处情况,涉及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

  多举措加强投资者保护

  在大同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郑虹看来,打击资本市场中存在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清理市场中的“害群之马”,让投资者能更加公平、公正地参与投资,另一方面也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保护。

  事实上,肖钢就任证监会主席以来,在投资者保护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在证券期货行政执法领域开展行政和解试点。为规范试点相关工作,证监会制定了《行政和解试点实施办法》,自2015年3月29日起施行。

  “行政和解在国外运用比较普遍,在我国是一次创新,我们很荣幸能够承担起第一个‘吃螃蟹’的责任。”肖钢表示。他同时称,行政和解制度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新渠道。中国证券市场有几千万个人投资者,大部分是中小投资者,开展这一试点有利于投资者尽早获得补偿,及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推出行政和解制度只是保护投资者的其中一项工作。在2015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肖钢表示,将研究出台持股行权试点管理办法。

  市场人士表示,开展持股行权是加强投资者保护和服务的有效方式。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利意识不强、行权受阻等情况还较为普遍,客观上需要引导和支持投资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益。

  对于这项工作的最新进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透露,目前,持股行权试点方案正在研究论证之中。证监会将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相关办法,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投资者依法行权保驾护航。

  力推两座“桥梁”通车

  2014年11月17日,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桥梁”——沪港通正式“通车”。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情。如今,沪港通“通车”已满四个月,业界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沪港通呈现了积极平稳的走势,交易结算制度、额度管理、货币兑换、相关技术系统等方面的运行都比较顺利。

  正如肖钢所言,沪港通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是重大制度创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沪港通的开通,相当于修好一个长期资金渠道,有时北上的多一些,有时南下的多一些,都是正常现象。总体看,这几个月的运行情况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各个方面运行都很平稳。

  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裁谢卫表示,沪港通是一个种子,不在于一开始多么轰轰烈烈,但是种子播下去以后,未来发展前途可以期待。包括期权等多项措施,现在看交易都不够活跃,但随着条件成熟,可望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与沪港通相呼应的是,另一座“桥梁”——深港通的推出也是指日可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深港通,并表示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

  市场人士表示,深港通一旦通车,就意味着沪深港三大证券市场将实现互联互通。

  对于这项工作的最新进展,肖钢表示“应该下半年可以开通”,并表示目前正在积极研究方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将联合审批并公告。同样要进行技术上的准备和测试,需要几个月,真正开通交易要到下半年。

  市场人士表示,去年启动的沪港通标志着内地资本市场迈出了开放的关键一步,深港通将加快A股市场的国际化,两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与对外开放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