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15日)早晨8时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抵达人民大会堂三层金色大厅时,各路媒体的“长枪短炮”已经架好,大家纷纷静待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的到来。
将近两个小时的总理记者会,在场的数百位记者仍意犹未尽。尽管内容涉及外交、政治等多个领域,但是如何驾驭好已经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仍然是现场焦点。
李克强明确表示,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几年中国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简政放权不是剪指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左右,经济的“底线思维”更加清晰,就是要保证经济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就业需要和增长的可能,并且留有一定余地。
记者的座位与新加坡《海峡时报》北京站站长许建明相邻,会前闲聊中,许就表示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很感兴趣,站在他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即便7%的经济增速也不低。
会议正式开始后,许建明获得了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围绕新常态展开,“中国从这样的新常态中能够获得怎样的益处?这种新常态的增长对于中国、对于整个世界会有何影响?您对于新常态增长是怎么看的?您对中国坚持实现速缓但质优的新常态增长是否抱有信心?”
李克强表示,看起来增速是调低了,实际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大了,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如果按7%增长,那每年就要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今年前两个月,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比去年12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1和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个百分点。
李克强说,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我们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此前,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建立“政策工具箱”,区分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经济下滑等不同情况,准备对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调适评价分析方法,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经济运行情况,掌握新特点、探寻新规律。
而对于外界聚焦的政府简政放权,李克强表示,“确实很疼,而且还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因为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他还透露,目前简政放权还有很多不落实的情况存在,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下更大力气来推进简政放权。
对“被通缩”有应对
今年1月,我国CPI跌至1%之下,PPI目前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中国通缩了吗?中国是不是在输出通缩?韩国KBS电视台记者的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学者和机构在讨论当下中国经济形势时的主要话题。
对此,李克强表示,国际上对这个提法有多种解释,比较一致的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1月份中国CPI是正增长,2月份涨幅比1月份更高,所以不能说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
他还提到,虽然中国现在的物价总水平比较低,但并不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了通缩,而是“被通缩”。“我给你举个例子,去年,我们进口了3.1亿吨原油、9.3亿吨铁矿石,量是增的,没有跌,但是价格下来了,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李克强说,对这种“被通缩”的问题,我们有应对,也有进一步的准备。当然,我们更希望世界经济能走出低迷,实现复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也告诉记者,现在结构性、局部性通缩的苗头已经出现。但他同时表示,“通缩并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敌人,通过繁荣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实体经济和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都可以有效抗击通缩。”
“互联网+”成风口
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李克强透露自己最近就网购过几本书,“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带动的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因为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刺激了消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加入了一个词——“互联网+”。在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再次阐释了这个词的意义。他表示,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这让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