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管清友、李奇霖:地方债务置换不代表流动性大放水

2015年03月16日 07:19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存量债务置换的消息,在资本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如果放在去年颁布的43号文(编者注:即《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背景下,债务置换或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43号文的原文中曾强调:“积极降低存量债务利息负担。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基于这一认识,本次债务置换应该是43号文精神的传承,并未出现太多超预期的增量信息。

  债务置换主要考虑两方面原因:一是土地财政和财政收入双放缓,43号文剥离城投融资功能且新融资券种和新融资模式(PPP)尚不成熟,防范地方债务资金链断裂的系统性风险;二是拉长债务久期,降低地方债务融资成本,防范流动性风险,并可缓释地方再融资压力。

  在本次债务置换消息之前,市场还传出中国将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10万亿QE的版本。但我们认为,除非出现不可控的情形,中国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大规模QE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处理存量债务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资产证券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购置不良资产、股权置换债权等方式,处理方式应该是温和与渐进的。

  未来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将是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因此不仅10万亿的QE难现,未来甚至会开启有限违约模式。而在法理上,《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另外在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下,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暗示,央行无论在“量”的工具还是“价”的工具使用上都比较谨慎。在强美元背景下,可能有人民币贬值压力的考量,货币政策应该不会突然跳向QE。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全面QE救助地方政府债务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43号文明确强调:“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这也表明,大规模QE有违新一届政府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未来债务置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由银行购买,是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之间正常的契约行为。比如商业银行A直接动用超储购买用于置换商业银行B对城投贷款的债券。对商业银行整体来说,表现为超储不变,仅资产结构改变,由高息短期贷款变为低息长期的债券。

  第二种是引入央行,央行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或再贷款给商业银行A(或政策性银行),去购买用于置换商业银行B对城投贷款的债券,有点类似QE,并且可以绕过《中国人民银行法》29条的限制。对整体商业银行来说,表现为超储增多(央行资产规模扩大的部分),资产结构也发生改变,由高息短期贷款变为低息长期债券。

  正如前文所述,具体方式应该是以第一种为主,第二种为辅。当前经济仍有不确定性,银行信用派生的意愿较弱,锁定中长期安全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溢价,也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

  谈到本次债务置换的影响,我们认为:一方面,通过资产负债久期匹配,长期看,将降低再融资和流动性风险,缓释债务滚动压力;另一方面,未来具有政府担保的高息城投债供给减少,理财产品缺乏高收益资产对接。二者均有利于无风险利率下行(广义无风险利率,包括银行理财)。(作者为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