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借贷俱乐部”: 传统银行业颠覆者

2015年03月06日 08:0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当全球最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两个多月前成功敲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声时,一场美国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从8年前创立于旧金山的一家初创企业,到目前迅速发展为市值超过7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借贷俱乐部不仅证明了自身商业模式的成功,更致力于变革传统银行业,打造一个现代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近期携手谷歌、阿里巴巴开创贷款新模式就是最新的例证。曾任美国财长的借贷俱乐部董事会成员萨默斯预言,借贷俱乐部有望在未来十年根本变革传统银行业。

  P2P网络借贷平台崛起

  那么,借贷俱乐部究竟是什么?

  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一个互联网交易平台,将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和有资金需求的借款者直接联系起来,降低双方交易成本,借款者可自行选择能承受的贷款利率,投资者自行决定是否愿意提供借贷。由于贷款不存在担保,如果借款者违约,投资者将承担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国在消费者贷款方面的监管法规很多,而且各州存在较大差异,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委托有牌照的全国性银行来向全国范围内的居民发行贷款,投资者与借款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借贷关系。

  具体来讲,借贷俱乐部的运营模式是借款者从该P2P网络借贷平台申请贷款获得批准后,委托在美国犹他州注册的州立银行Web Bank来向借款者发放贷款,Web Bank同时将该贷款卖给借贷俱乐部,借贷俱乐部则以该贷款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票据,借款者定期向借贷俱乐部偿还本金和利息,借贷俱乐部根据借款者还款向投资者支付投资回报,并从中收取1%的管理费。

  与传统银行相比,借贷俱乐部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全面网上运营,不用设立实体分支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程序自动处理大量业务,并将借款者和贷款者合理配对,节省了不少雇员,经营成本远低于传统银行。数据显示,一般银行经营成本支出占5%至7%,而借贷俱乐部的经营成本支出仅占2%。

  借贷俱乐部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诺·拉普朗什表示,借贷俱乐部致力于打造顺畅、透明、高效的网上借贷平台,为消费者降低借贷利率,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可观收益。目前借贷俱乐部发放的全部贷款的平均利率约为14%,其中最安全等级贷款的平均利率仅为7.58%,远低于美国信用卡17%的平均贷款利率。因此消费者主要利用借贷俱乐部来偿还信用卡和购买大件商品,平均贷款额度约为1.4万美元,小额消费贷款成为借贷俱乐部的主要业务。

  与此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投资者在借贷俱乐部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可达到10%左右,远高于美国国债收益率,吸引了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为借贷俱乐部提供了大量可借贷资金,目前借贷俱乐部已占领美国P2P网络借贷市场70%的份额。

  进军小额商业贷款业务

  趁着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借贷俱乐部于去年底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受到投资者热捧,股价飙涨56%,成为公司提高知名度和树立品牌形象的一次重要契机。随后借贷俱乐部迅速与谷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始从消费贷款业务向小额商业贷款业务进军。拉普朗什说,与拥有上百万小企业客户的公司结成合伙伙伴关系是借贷俱乐部发展小企业借贷平台的重要策略。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美国公司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购买中国供应商的商品可以向借贷俱乐部申请5000美元至30万美元的贷款以用于支付货款,借贷俱乐部可以根据借款者的现金流情况提供1至6个月的融资。谷歌合作伙伴则可以向借贷俱乐部申请为期两年至多60万美元的小企业贷款。

  与此同时,约200家社区银行也开始与借贷俱乐部合作以扩大消费贷款发放。这些银行承诺从借贷俱乐部购买一定数量的贷款,而借贷俱乐部根据其风险评估软件和数据库帮助社区银行对借款者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降低贷款违约风险。此外,借贷俱乐部也在考虑发展学生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的可行性,这意味着美国传统银行借贷模式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

  监管严格门槛较高

  值得指出的是,自2005年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公司Prosper在美国成立以来,迄今全美只有两家主要的P2P网络借贷公司,并未出现混乱发展的局面。这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监管和准入门槛设置较高息息相关。

  美国政府不仅注重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公开信息披露,使投资者了解相关投资风险,还设置了投资的最低门槛和比例限制,以确保投资者能够承受相应亏损。

  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年度收入和资产净值(不包括住房、家具和汽车等资产价值)均在8.5万美元以上,或者资产净值在2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者才可自由投资P2P网络借贷平台;如果不能满足这两项标准,投资者最多只能投资2500美元。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