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募基金规模结构生变

2015年02月27日 08: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大资管时代轰隆而来,公募基金的业务规模结构悄然生变。

  基金业协会发布最新出炉的资管规模的数据显示,基金管理公司中非公募业务与子公司管理业务在2014年的发展速度惊人,非公募业务、子公司专户规模分别是上一年的1.75倍和4倍。

  《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了解到,正是子公司通道业务的助力,基金公司的业务规模结构也在悄然间发生了改变:公募业务与非公募及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之比由2013年的58:42变为2014年的44:56。

  监管层去年出台多条政策法规规范子公司资金池业务和“一对多”通道业务,“一对一”通道业务仍受基金公司高管青睐。

  “公募、专户、子公司的界限将越不越来不明显,未来最核心的问题是给不同的投资人提供不同的产品。专户的产品还是子公司的产品,投资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副总说道。

  结构生变

  2月25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年度资管规模,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基金公司的非公募业务及子公司专户业务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非公募业务规模由2013年底的1.22万亿增加到2014年底的2.14万亿,同比增长76%;专户产品外,社保基金及企业年金资产规模达到9217.34亿,同比增长32.92%。

  基金子公司的成长更是令人惊叹。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数量为9389只,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3.74万亿,这一水平,约是2013年底0.94万亿的4倍。具体来看,“一对一”和“一对多”专户产品分别是3635个和5754个,资产规模依次为2.33万亿和1.41万亿。

  公募基金的规模也比2013年底的3万亿增加了1.53万亿,增长幅度超过五成。但悄然间,基金公司的业务规模结构发生了改变:公募业务与非公募及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之比由2013年的58:42变为2014年的44:56。

  至此,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比重发生了扭转,公募业务被非公募及子公司规模反超。

  华泰证券基金分析师王乐乐在接受采访时称,出现这个现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信托等的收紧为基金子公司及券商资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公募业务发展缓慢,权益类产品在去年的份额减少,传统风险理财流向专户及阳光私募。

  “这几年投资者信心的不足,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这些权益类产品份额来讲是减少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这些被动型的增长则很快。”王乐乐说。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除了货币型基金,其他基金都是净流出的,显然,这与去年的行情不无关系。

  “随着市场行情的转变,一些高净值的客户同样也会选择更为透明的公募基金,比如像保险等大的机构资金。而专户则是大家都想去做好的。”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副总如是称。

  通道业务难舍

  “还是缘于通道业务。”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子公司业务规模惊人地增长,离不开通道业务的助力。

  在公募业务陷入停滞之时,专户业务与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成基金公司新的利刃,特别是子公司业务,短短一年多时间规模达到万亿,到去年年底,则达到3.7万亿。

  一直以来,通道业务是基金子公司最主要的业务,但以信托为主的非标投资项目频出危机,暴露出来的风险令沿袭信托模式的子公司颇为担忧。

  去年4月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26号文)等法律法规整顿,禁止基金子公司从事资金池业务和“一对多”通道业务等。

  去年8月,证监会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金元百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华宸未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基金子公司采取监管措施,同时暂停母公司的业务申请。

  “去年的事情发生后,子公司的业务会越来越规范,关键是看有没有很强的风控能力。”上述沪上基金公司副总称。

  监管层下大力规范基金子公司业务的同时,基金公司对通道业务的青睐不减。“前段时间我和基金公司老总吃饭,他说,通道业务是非常好的业务,盖个章几十万就来了。不仅要做,还要下大力气做。”该基金业资深人士开玩笑地说,发个公募基金要产品、设计、备案、营销、管理、清算等累得要死,还要关心业绩好坏,烦心得很。

  在该基金业资深人士看来,基金子公司的规模狂飙,最主要因素还是通道业务。

  “其实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很大的增长来自于银行系的基金子公司,他们几家的规模可能也就占了70%以上,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一对一的通道业务。”北京一家非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称。

  “通道业务增长很快,但是维持多长时间呢?再过半年你看吧。当时签署的一年期的,现在还没到时间。”上述基金业资深人士称。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