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ST二重开启主动退市模式 中小投资者万般无奈

2015年02月26日 09:08    来源: 金融投资报    

  羊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已经暂停交易的*ST二重(601268)无疑最受人关注。因为在26日,国机集团将以终止*ST二重上市地位为目的,全面开启要约收购,收购价格仅仅为每股2.59元,虽然这一价格较2014年4月29日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均价2.35元每股溢价了10.21%,但相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这仅仅是杯水车薪。“当初买的时候还想着它重组以后大涨呢,现在不仅没重组,连买进的成本都达不到,而且根本没的选择。”这是不少投资者发出的无奈之声。

  1

  要约收购是否为了重新上市?

  *ST二重的上市之路或将在2015年戛然而止。因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亏损,*ST二重已于2014年5月26日起暂停上市。2013年为了扭转继续亏损的局面,公司曾谋划过重组,拟将部分资产转让给中国二重,却惨遭国机集团否决。之后,果不其然,公司2014年继续亏损。

  据2014年业绩预亏公告,公司预计2014年度净利润为-78亿元左右。若上述业绩预亏最终经审计确认,公司股票将在2014年年报公布后被强制终止上市。这意味着*ST二重将成为证监会2014年颁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后,首家实施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

  退市之后,投资者又将何去何从呢?*ST二重在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国机集团将以终止*ST二重上市地位为目的,正式启动对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全面要约收购,要约收购价格为2.59元每股。如要约收购成功,则*ST二重将不再进入退市整理期。

  为何*ST二重选择了要约收购,而不是选择进入退市整理期呢,一位成都本地的证券分析师表示,或许在于保壳:“虽然注册制即将实施,但具体推行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壳资源还是比较有用。通过要约收购,主动退市,或许就是为了重新上市做准备。”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对于申请重新上市,证券交易所针对主动退市公司与强制退市公司作出差异化安排。其中,主动退市公司可以随时向其选择的证券交易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请。而被终止上市的公司往往被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重新上市等待时间漫长。“之前资本市场就曾存在过,故意做低业绩,打压股价,好收购中小股东手中股份的案例。这次*ST二重是否也是如此,很难说。”上述分析师道。“现在来看,要约收购以后,会有一个并表过程,可以将业绩做正,后期通过注入资产的方式,让主体发生变化,然后重新上市也未可知。”

  *ST二重公告显示,如本次全面要约收购期满,公司社会公众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低于10%,则本次要约收购生效,否则将不能生效。

  2

  投资者普遍反映收购价格太低

  在*ST二重抛出了自己的盘算后,现在要作出选择的就是投资者了。国机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要约收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尽量减少因强制退市给中小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数据显示,*ST长油停牌前收盘价为1.63元/股,在进入退市整理期后股价连续6天跌停,最终退出A股市场时的价格为0.83元/股,较停牌前下跌约49%。

  接受还是不接受,成为了投资者心中的难题,接受的话,意味着亏损,不接受可能血本无归。而大多数人的意愿均是不接受。有投资者表示宁愿上整理板大量买进,也绝不能丢掉手里滴血的筹码:“要卖华融为什么不卖,当初股价之所以打到这么低,不就是华融在拼命减持吗。现在要约回购,华融为什么不卖呀?还不是想打下来多买点股票,结果没想到越跌越没人卖, 买的倒是越来越多,不管怎么说我是坚决要求二重上整理板的。”

  要约收购的公告同时表示,国机集团100%控制的二重集团持有*ST二重16.39亿股,中国华融持有*ST二重2.53亿股,其均不在本次要约收购之列。“坚决要求上整理板!”“不卖就是胜利!”“要约收购条件提到,只要外面股份低于10%,要约就成立,所以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还是顺应趋势卖吧,亏也就认了。”“每股2.59元,连买入的成本都达不到,这简直就是抢劫,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不少投资者表示如果被要约收购,完全就是打劫中小投资者。

  不过,也有一些投资者是低于收购价买入ST二重的,所以他们对于这一要约收购价格也表示能接受,“期待早点脱手早点走人”。

  有投资者总结了大家的心情:“亏得少愿意走,可亏得多就拿不定主意。走:不甘心;不走:又怕归零。到时候国机又有话说:我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59收购,你不卖,你血本无归是你自己的事,与我国机无关。这真是给中小投资者出了个天大的难题。”

  而后续究竟国机集团是要约收购成功,还是投资者坚持上整理板胜利,《金融投资报》记者将继续关注事情进展!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