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马骏:降准并非大规模刺激起点

2015年02月06日 07:5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从昨天(2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5月份以来,央行首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本次央行在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在美联储加息脚步临近背景下,全球央行“竞相放水”。欧洲央行在1月22日宣布推出1.14万亿欧元的量宽政策后,丹麦央行、加拿大中央银行、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也纷纷下调存款利率。而日本央行自去年10月就已经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并一直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结合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举措,有分析解读称,此次央行是在春节前给市场发的一个大红包。甚至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央行也加入货币“放水”行列。

  围绕央行此次降准是否是今年大规模刺激的起点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

  在他看来,降准恰恰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或稳健性,而不是要搞大规模刺激、大水漫灌。此次降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农发行和符合条件的城商行、农商行定向降准,体现了金融政策对支持结构调整的高度重视。

  降准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

  NBD: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您认为此次降准在宏观层面的主要考量有哪些?

  马骏:我国面临的国际收支情况已较过去有了很大变化,目前虽然经常项目还有顺差,但资本与金融项目已经出现逆差,外汇占款变化已经不再是创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由于央行已基本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外汇占款已经不是一个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来源,因此必须使用其他流动性投放渠道和工具。

  在这一背景之下,有必要通过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并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保持广义货币的合理增速和适度的流动性水平,保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

  除了国际收支因素之外,季节性因素也是这次央行降准的考量之一。春节之前的一段时间,需要投放的现金量很大,会出现较大的流动性缺口,有必要搭配使用降低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保证流动性的供给。

  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要求央行通过预调微调来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松紧适度,起到稳增长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实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继续走低的PMI指数和继续减速的房地产投资等;通胀率持续走低,实际利率面临上行压力。

  NBD:这次降准属于总量调控,还是结构性的定向调控?降准能达到什么效果?

  马骏:在昨天宣布的降准内容中,对金融机构的存准率普降可视为总量调控,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农发行和符合标准的城商行、农商行的定向降准。

  再次定向降准体现了政府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小微和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意图。这些定向降准的措施在帮助调结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这次降准和前期降息政策的后续效果应该有助于降低市场利率和企业的融资成本。

  非大规模刺激起点

  NBD:有人认为这次降准就是大规模刺激的起点,您对此有何评论?

  马骏:我前面已经解释了,这次降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国际收支环境的变化,我国流动性创造的机制必须改变。

  如果外汇占款渠道不能提供长期的流动性,央行也不通过降准和其他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就会出现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降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维持广义货币的适度平稳增长,但不是要大幅提高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降准恰恰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或稳健性,而不是要搞大规模刺激、大水漫灌。另外,此次降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农发行和符合条件的城商行、农商行定向降准,体现了金融政策对支持结构调整的高度重视。

  NBD:有人说中国正面临通货紧缩,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骏:我国CPI同比涨幅最近半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去年上半年的2%以上降低到12月份的1.5%。但CPI同比涨幅还是正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通缩阶段。当然,PPI持续负增长,可能会对未来几个月的CPI同比增速继续产生下行压力。

  最近几个月CPI增速和PPI水平的下降都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有关。我们的量化分析表明,总体上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对作为石油净进口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利好,可以降低一些行业的成本,但因为存货等原因这个好处可能会滞后才能体现。

  当然,也需要关注由于CPI涨幅下降而导致的通胀预期变化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较为普遍的通缩预期,而且这种预期开始产生抑制投资和推迟消费的影响,则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