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足,但是通过收购兼并可加快全球性的业务布局、获得市场化的专业管理团队
随着美元重回强势地位,中国高净值人群开始配置美元资产,以求保值增值。国内金融机构也迫切希望抓住财富管理机遇,为为此,它们再次将目光转到中国香港地区,收购兼并港资金融机构填充实力。
1月30日晚,中信证券前脚公告称,将收购KVB所持有的昆仑国际金融集团有限公司60%的股权。2月1日,光大证券后脚跟进公告称与香港新鸿基有限公司(86.HK)正式签约,以40.95亿港币收购后者旗下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70%的股份。
中资券商通过香港进军全球的雄心不言而喻,这也昭示着,中国投资者已逐步建立国际化金融资产配置意识,中国券商转型财富管理也迫在眉睫。
中资金融机构频频出手
面对国际金融局势变动,2014年中资银行、券商大举收购,这在全球资本界引起轰动。国内券商不再满足于设立面向国际市场的香港子公司,而是进一步以收购兼并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加速国际化,甚至还把收购大旗安置到了海外市场。
中信证券在香港地区拥有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但这不能满足中信证券的需求。2012年,中信证券国际以12.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成为第一家控股海外跨国金融机构的中资金融机构。随着中信证券国际化程度的快速推进,1月底中信证券再次对香港金融机构出手,一举拿下KVB所持有的昆仑国际金融集团有限公司60%的股权,由此宣告中信证券开始布局全球外汇经纪业务。
光大证券同样在香港拥有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并且其规模位列香港地区券商业前茅,但是光大证券的雄心不止于此。2月1日,光大证券公告称与香港新鸿基有限公司正式签约,以40.95亿港币收购后者旗下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70%的股份。新鸿基金融集团是目前香港市值最大的上市本地券商,此举意味着光大证券或将成为香港第一大券商。
2014年12月份,东方财富(香港)有限公司拟以不超过1300万港元价格收购香港的宝华世纪证券,打算作为拓展海外业务提供平台。
海通证券甚至把收购的触角伸到了海外。2014年12月8日,海通证券宣布拟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海通国际,以3.79亿欧元的购买价格收购Novo Banco, S.A. (以下简称“Novo Banco”)持有的圣灵投资银行100%的股权,成为布局欧洲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国内第一家券商。
中信证券、光大证券和海通证券名列全国券商前十强,资本金实力、盈利能力和国际化雄心都不容小觑,不只是券商,银行也同样以收购兼并加快国际化步伐。
工商银行刚刚宣布,其已于2月1日完成收购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60%股权的交割程序。标银公众是一家全球交易业务的银行,为全球客户提供商品、外汇、利率、信用、股权等交易服务。中信银行在两个月前也与西班牙对外银行签署了股份收购协议,拟收购其持有的中信银行香港控股子公司中信国金22.14亿股普通股股份,实现对中信国金100%控股。
转型财富管理业务
为何中资金融机构对收购香港券商情有独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记者,香港是中国最国际化的金融城市,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足,甚至走不出国门,但是透过收购兼并,可快速进行全球性的业务布局、同时获得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和专业的管理团队。
以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为例,昆仑国际是全球外汇经纪商,主要面向全球客户提供高端金融投资产品和外汇交易服务,并在多个国际城市设有全资子公司及代表机构,中信证券的收购填补了外汇业务的空白;而圣灵投资银行作为欧洲著名的投资银行,在葡萄牙及新兴市场并购融资等业务领域取得了优势竞争地位,海通证券的收购可实现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并提升海通证券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地位。
平安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罗晓娟指出,全球前十大券商也都是借由收购兼并逐渐壮大的,中国证券公司走出国门寻求国际盈利空间,收购兼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棋。同时近两年券商业受益政策红利与大盘红利,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展国际化兼并是顺势而为。
中资金融机构大举收购香港地区的金融公司,也被认为承载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使命。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员欧阳日辉对《证券日报》记者,中资金融机构透过收购港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可以让资本走出去,推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同时发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例如中信银行收购中信国金,借助香港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优势,强化国际结算业务。
香港策发会的一份报告就提到,中国内地可以利用香港与国际接轨的环球金融市场及经验,对内可以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率,对外可以作为亚洲地区调动资源的枢纽,支持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建设,和建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扮演先行实验者,及担当开展人民币离岸服务、资产和结算的角色。
除此之外,中资金融收购境外和海外金融机构,也被认为是顺应新时期国内投资者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期待,也是对自身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提速。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发布的一份名为《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提到,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规模达到22万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将增长至4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市场,高净值人士跨境多元化配置资产的需求日趋旺盛。
董登新还向《证券日报》记者提到,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截至2014年中已近17万亿港元,应对内地企业和居民财富不断增长以及对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香港在财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1月30日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银行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均提到了美元走强,国内投资人应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尤其是美元资产,有效把握机遇并抵抗全球市场波动风险,实现资产稳健增值。其中,国内企业和个人配置美元资产做便捷的通道便是香港券商和银行。
南京证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香港的金融实力是介于中美之间,同时又是极其自由的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均相当丰富,中资机构收购港资金融公司可以增强财富管理能力。
国内金融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谓是箭在弦上。光大证券在收购新鸿基金融的报告中提到,该项并购可有效填充光大证券香港子公司相对较弱的财富管理和机构销售业务,实现了其新五年战略发展规划中“聚焦中高价值客群”的战略目标。安邦保险集团收购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也不无提到,欧洲范围内为当地客户及中国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兴业联合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袁秀明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国内资产管理服务虽各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但是总体实力偏弱,透过收购兼并发达国家及地区金融公司,可快速嫁接成熟的财富管理经验,抢占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