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引领新常态 拓展新格局

2015年01月23日 08:11    来源: 国际商报    

  日前,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的中国外经贸2015新春形势分析会在京举行。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正如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所言,今日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贸易棋盘上一颗无足轻重的棋子,而是棋局的引领者之一。就2015年中国将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拓展新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等热点问题,与会人士展开了热烈讨论。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张骥:

  外贸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2014年中国外贸稳中有进,不仅保持平稳增长,而且有质的提升,成绩来之不易。去年年初,外贸曾一度出现多年不遇的进出口双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出台外贸稳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各部门、各地方以空前力度抓落实,有力地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企业活力。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增速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如果剔除2013年部分月份异常贸易垫高基数因素影响,我国进出口实际增长6.1%,出口实际增长8.7%,超过去年年初的预期增长目标。尤其可喜的是,一般贸易出口20年来首次占比过半,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出口贡献与东部基本持平,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要深刻认识外贸新常态。世界经济已经从IT革命和金融创新助推的长周期繁荣,转变为深度调整、低速增长;发达国家力推“产业回归”,国际产业大规模转移明显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明显削弱。我国外贸发展已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向周边国家转移加快、贸易摩擦增多、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有所下降的“一慢、一快、一多、一升、一降”的态势。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具有较强互补性,具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完备、人员素质较高、营商环境改善等综合优势,外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主动适应外贸发展的新常态,紧紧抓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突出创新驱动,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努力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新优势,努力保持外贸平稳增长,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外贸持续30年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已经进入新常态。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把握好自己,重塑出口发展基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努力实现外贸平稳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发改委学术秘书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

  多角度构建开放事业

  中国经济步入提质增效的新常态,需要多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事业。

  第一,中国外贸事业正面临脱胎换骨般的转型。过去35年,外贸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引擎。新35年,外贸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如何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学家们预测,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将大幅增加,超过美国国民总数。生产出满足消费需求的好产品需要研发投入。中国外贸需要由游击队变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正规军。当前,外贸企业转型面临“六缺”:缺技术、缺渠道和品牌、缺人才、缺资金、缺公共服务支撑。

  第二,外资进入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进入效率驱动阶段,即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前沿。外资在促进外贸新引擎方面发挥着较大的助力作用。过去,外资进入中国挣的是血汗钱,但当前,中国扩大内需将产生17万美元的累计进口需求。外资进入中国正面临全新的机遇。

  第三,在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层面,汇率、税率、价格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中国市场与国际高标准现代市场经济高度接轨。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就是外经贸的激励机制,要转向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和法治。

  第四,要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这包括“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个人认为,这是改变中国和世界面貌的战略。

  第五,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核心问题要解决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劣势的问题。大学教育需要向知识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在高端出口方面,与美日欧同步,并将创新方式通过引智引技的方法带入中国。

  第六,怎样建立起一个开放大国和构建新型中美大国关系。中国在全球治理新动向中将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值得思考。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像“50后”,中国像“90后”,两者和而不同,应互利合作,在世界舞台上共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

  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

  当前全球价值链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由跨国公司主导。第二,只包括一些国家,实质上是“区域价值链”。中国是最大的工厂经济,美国、日本、德国则为总部经济。当前,世界有三大工厂,亚洲工厂、欧洲工厂和北美工厂,其中亚洲工厂规模最大。第三,按国别区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其零部件进出口的规模最大,种类最多,世界生产网络对中国的依存度很高。

  全球价值链是现代区域主义的主要动力,是新一代贸易规则的源头。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国应该做什么?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数据显示,与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16%的参与度相比,中国在估算的76个行业中,有40个行业参与度低于16%,尤显不足。

  当前,中企海外投资模式发生了变化。初期企业到海外投资是为了学习,国家政策之一就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或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今天,联想、华为、小米、阿里巴巴等企业及高铁输出的是中国自己的品牌和服务。

  展望未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长途运输风险增多,投资会更接近市场,大数据分析可能找到成本更低的生产地。未来,全球价值链发展更加依赖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间的工资差距和贸易、运输成本。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第一,进一步降低价值链成本;第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第三,发展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

  新常态对外开放战略树立新目标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也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开放是适应国家发展目标的子战略,当整个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对外开放战略也需要调整。从外部环境看,很多国家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期,我国的工程承包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通过工程承包,可以带动成套设备出口,从而促进出口结构升级。此外,全球的经济贸易规则处于新的密集构建的过程,特别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其中蕴含更多发达国家主导的新经贸规则,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另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劳动密集产业保持一定优势,在于中国整体综合实力的增强,但传统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优势正在消失。

  同时,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人口增加,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且蓝领工人的流动率和流失率大幅提高,对企业主培养劳动力技能不利,亦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能。从另一方面讲,大学毕业人口增加,对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有益。

  上述变化中蕴含机遇与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量位居全球第一。作为新兴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对外开放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推进中国工业化,支撑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为了实现目标,战略需要调整。第一,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第二,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提升服务业竞争实力;第三,通过投资和并购,获取技术、研发能力、渠道和品牌;第四,加速和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第五,营造互利共赢的多边贸易环境,加速推进区域贸易安排,提高自身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战略落地需要体制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就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系列安排。


(责任编辑: 刘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