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二届“中金所杯”高校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圆满结束

2015年01月08日 17: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为普及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弘扬资本市场风险管理文化,推动高校金融衍生品学科建设,培育金融及衍生品行业后备人才,中金所以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经济增长为目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至上”的经营理念,联合中国期货业协会推出了“中金所杯”高校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活动,目前第二届竞赛已圆满结束,效果良好。两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共有870所高校的6.5万名学生报名参赛,共计732名学生分获特、一、二、三等奖,已有近100余名优秀获奖学生被交易所、证券、期货、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邀请实习,其中近10人最终被用人机构留用。

  第一届活动于2014年4-7月举行,累计730国内高校共30744名在校大学生(含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名参赛,最终460名学生分获特等及一、二、三等奖,其中50余名优秀获奖学生被中金所以及40余家证券、基金、私募、期货公司等市场机构邀请实习,获得广泛好评。

  第二届活动于2014年10月至12月举行。与第一届活动相比,第二届知识竞赛有三大变化:一是将参赛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港澳台地区以及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的在校大学生;二是将竞赛内容扩展至金融衍生品及与其相关的基础产品领域,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三是结合市场机构招聘季,加大了与市场机构的联系力度,广泛征集市场机构的用人需求和获奖学生的就业意愿,搭建人才供需平台。

  尽管第二届竞赛的报名时间较第一届大幅缩短,但报名学校及报名人数均超过上届,累计870所境内外高校报名35046人。累计338所境内外高校的4095名学生入围复赛,其中境外高校入围47人,境内高校入围4048人。最终452人获奖,其中特等奖12人,一等奖45人,二等奖106人,三等奖289人。

  据了解,作为大赛的主办方之一,中金所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 “严谨、专业、科学”贯穿与整个赛事的组织过程中。一是与中国期货业协会联合主办。中期协作为我国期货行业的自律组织,在维护期货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中期协在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教育培训等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方法。通过协会组织专家命题、合理设置考试流程,保障了竞赛的专业性。二是与全球测试服务专业供应商ATA公司合作。ATA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考试和教育服务供应商,为境内外众多专业测试服务。借助其先进的测评技术,以及在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200多家考点的平台辐射优势,整合了各方资源,保障了竞赛过程的透明、公正和高效。

  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介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启动以来,中金所先后推出了沪深300指数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市场功能不断发挥,为服务实体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大家对金融期货的认识还不够、理解还不足。开展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是希望通过知识竞赛深化教育、普及知识、答疑解惑、正本清源,通过对未来即将步入金融市场的从业者群体开展教育,积极弘扬避险文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据了解,中金所将一如既往践行社会责任,在继续办好知识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境外人员参与度,提升大赛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组织形式和考试内容,增加实务测评环节,丰富测评标准。同时,通过建立“中国金融期货期权学院”,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育平台,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尽早形成品牌、打造精品、树立标杆,服务于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大局,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