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4海外基金业大事件

2014年12月29日 08:48    来源: 中国基金报    

  和中国相比,2014年的海外基金市场显得更为理智,重大事件虽然也不少,但是更多地集中于监管、产品等细节。不过,对于成熟的海外市场来说,这些“技术性”细节的影响力往往更加深远。

  美ETF规模超2万亿美元 两巨头吸金7成

  市场的有效性在美国这个成熟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主动管理产品难以超越指数,个人甚至机构投资者的兴趣即转向ETF等被动投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美国ETF产品规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美国ETF市场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花了18年,但达到2万亿美元规模只用了4年;今年前11月,美国上市ETF资产净流入达到2320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1880亿美元的成绩。

  共同基金巨头从被动基金市场的丰收中获利最多。美国共同基金业两大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和领航集团(Vanguard)占据了今年前11月流入ETF资金的七成。

  点评:ETF发展势头迅猛,突破了2万亿美元,相较15万亿的共同基金规模,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油价卢布大跌 相关投资资产受损

  2014年两类资产损失最大,一类是与石油相关;一类是与俄罗斯相关。

  油价下跌的主推力来自美国页岩气的大量供给和大型产油国并未限产等因素;卢布下跌则和油价下跌以及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有关。专注这两类资产的投资公司和投资者受到冲击,美国私募大佬约翰·保尔森持有的美国股票中有10%投资于能源股票,管理的对冲基金净值大幅度下跌,直接挂钩石油能源的ETF净值也均在下半年出现大幅下滑。以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石油指数ETF来看,今年下跌幅度超过40%;三倍杠杆看多俄罗斯市场的Daily Russia Bull 3x Shares ETF下跌近26%。

  点评:油价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经济首当其冲,两类资产价格下跌牵扯众多。

  收益不佳伴随倒闭潮 对冲基金失意2014

  和风光的指数基金形成对比的是,对冲基金正遭遇2009年以来最大的倒闭潮,对冲基金令人失望的收益率使得2014年成为“失意的一年”。对冲基金研究(Hedge Fund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有661家对冲基金清盘,全年的对冲基金倒闭数量很可能“媲美”2009年的1023只,而2008年倒闭的对冲基金有1471只。

  从收益来看,HFR绝对收益综合指数反映了美国对冲基金的综合收益,截至11月底,该指数仅上涨4.67%,远低于代表美国大盘的标普500指数11.86%的收益率。

  从截至11月的2014年美国对冲基金业绩来看,排名在前的几乎均为不知名的小公司,排名前三的产品年化收益均在60%以上,管理资产规模均不足5000万美元,榜单前20名的对冲基金规模也均在1亿美元以下,知名度较高、规模更大的基金公司并没有在2014年获得更好收益。

  点评:牛市行情中,不仅收益低且倒闭数量走高,对冲基金暂拜下风。

  主动管理ETF突破

  为主动基金开辟新天地

  ETF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指数投资的纪律性和上市交易流动性的完美结合,而进行主动管理的上市交易产品却一直驻足不前,很大一个原因是在信披的要求下,难以解决主动管理上市后的持仓隐蔽性问题。

  2014年11月,美证监会(SEC)通过了美基金公司Eaton Vance提交的“不透明”ETF产品;业界期待创新ETF的获得通过,可以为基金业带来一次重大革新。

  这种不需要披露每日持仓信息的“不透明”ETF,将同时具有ETF的流动性和传统基金持仓隐蔽的特点。在此类产品获批前,美国基金和中国市场类似,ETF都需要按日公布持仓,互惠基金则只需要每季度公布持仓。

  此次获批将开启此类新产品的“发行战”。近年来,美国ETF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许多公司都对这类新产品抱有很大希望,尤其是传统的主动管理基金公司,希望用这种结合两类产品特点的新产品来对抗指数ETF。

  点评:“一鱼两吃”创新闯关成功,有可能是主动管理产品借ETF的产品形式完成逆袭最有力的一击。

  货基1元净值不再 只为唤起风险意识

  1983年起,美国货币基金的净值固定为每份1元,这一做法树立了货币基金稳定净值的传统。2014年7月,美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不再沿用这一传统。

  做出这个决定的起因要追溯到2008年,由于多只货币基金持有雷曼兄弟债券而跌破面值,引发挤兑风潮,货币基金安全的刻板印象被打破。

  此次改革方案打破了货币基金固定1元净值的规定,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货币基金采用浮动净值,而面向个人投资者的货币基金仍可保持固定净值。同时,货币基金必须设置赎回门槛,并对市场危机时赎回加收惩罚性的流动性费用。

  这一做法得到了贝莱德等大公司的支持。从2008年到2014年,美国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下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货币基金的安全属性在投资者心目中降低。

  点评:货币基金的风险管理和其所持有的品种风险关联较高,虽然国内货币基金持有的债券品种更加安全,但美国率先做出改变值得关注。

  业绩不佳又遭调查

  债券之王离开

  今年9月,有债券之王称号的格罗斯突然宣布离开他一手打造的债券王国。

  70岁的比尔·格罗斯一直被视作债券资管行业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他一手将太平洋(601099,股吧)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打造成一个2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巨头,他管理的PIMCO总回报基金曾是世界最大的共同基金。

  然而,债券基金业绩的下滑导致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持续的资金外流,同时美证监会调查他管理的基金可能通过低估资产抬高净值,离开成为格罗斯唯一的选择。

  2014年前11月,PIMCO遭遇连续第19个月资金外流,并在比尔·格罗斯离职当日出现最大单日资金流出;PIMCO总回报债券基金收益率5.2%,仍低于60%的同类基金。

  格罗斯重新出发,选择了Janus Capital,正如其所说,相对于管理一个庞杂而又巨量的基金和组织,刚好的规模或许才是最适合他的。

  点评:不管市场上有何种神话,都离不开业绩,同时管理的资产规模很重要、管理方法也很重要,期待“债券之王”重新书写传奇。

  监管加码暂未通过 SEC并未松手大公司

  加强对资管机构的监管与呼吁合理管制之争在2014年经历了一起一落。金融危机后,为提防大型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美国在2010年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有意将贝莱德、领航等大型资管公司纳入所谓的系统性重要监管名单,这意味着基金公司将会受到美联储监管。

  不过,在基金公司的大力游说下,今年7月,FSOC暂停了将资管机构纳入系统重要性的审议的动作;然而,12月上旬,SEC主席Mary White表示,目前资管机构对风险的处置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监管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是增强SEC从基金等资管机构获得分离账户、借出债券、衍生品使用以及基金估值等信息;第二步是要求共同基金以及ETF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尤其是衍生品的使用和流动性的管理;第三是要求各公司出台紧急情况下风险处理办法以及如何将客户资产转移到其它基金公司。而这些要求有可能在2015年启动。

  点评:从2008年最先倒掉的投行来看,风险口集中在银行,但基金等资管机构的风险并不可忽视,监管加码看2015年。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