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作P2P理财产品无法提现 新浪微财富遭遇讨债维权

2014年12月23日 07:51    来源: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讯(记者廖丰实习记者蒋雅琛)因与深圳“中汇在线”P2P票据理财平台合作推出的可随时赎回的两款理财产品无法提现,新浪旗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新浪微财富近日被投资者集体讨债维权。昨天新浪微财富方面表示,在中汇在线相关产品最快一期的到期日——12月31日前会给平台用户一个说法。

  早在12月13日,中汇在线就被曝无法提现,超过三千名投资者逾2.6亿元本息无法取回,各地投资者奔赴深圳拉横幅讨债,作为其中两款产品平台合作方的新浪微财富也成为被讨伐的对象。

  新浪微财富方面证实,由于中汇在线出现的提现困难,让微财富用户对所购尚未到期的两款理财产品“汇盈宝”和“PP猫外贸贷”产生担忧。尽管新浪微财富强调这两款产品并未到期,但中汇在线官网标明产品可“随时赎回”,这两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分别是8%和9%,低于中汇在线其他P2P票据理财产品清一色18%的年化收益率。

  >>各方说法

  中汇在线

  借款企业无法依约还款

  自12月13日至21日,中汇在线针对用户提现困难问题已发出多封声明,目前该平台已暂停发布新标。

  12月13日,中汇在线的投资者发现该平台提现困难,怀疑该平台控制人已经跑路,一时间人心惶惶。12月16日,公司法人代表陈艳芳发布致歉信,声明自己并没有跑路,并解释提现困难的原因是借款企业不能依约还款,她正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陈艳芳表示要求企业偿还全部借款需要约一年多的时间,但她并未公布债务人名单。中汇在线方面称已委派律师追讨欠款,资金到位后会立即偿还到期借款。

  资料显示,该平台成交量高达17.5亿元以上,待收金额高达约2.5亿元。到12月19日下午15点47分,通过公司邮箱申报赎回的邮件2150封,在当天早上10点10分,通过该公司甚至办公室填写提交资料的共120人次,申报赎回金额5500万元。

  新浪微财富

  未明确回复是否兜底赔

  对于此事,新浪方面已经向警方报案。

  新浪微财富内部人士透露,票据托管银行此前称,中汇在线私下挪用了“汇盈宝”已进行托管的银行承兑汇票。“应警方要求,各位投资人才是真正适合报案的主体,请大家积极配合做好报案工作。”新浪微财富称,得知中汇在线事件后,微财富已第一时间与警方取得联系,投资人可直接联系深圳当地经侦大队或由新浪微财富代理报案。对于新浪或保险公司对这两款理财产品是否兜底赔偿,新浪微财富方面昨天尚未有明确说法,其表示将在12月31日前提出解决方案。

  投资者

  新浪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有投资了这两款理财产品用户在微财富官方论坛上表示,其投资看中的无非是背靠新浪的微财富的实力和本息安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无条件兑付的承诺,图的就是安全放心。微财富用户water2004spf则认为,与投资者建立债券债务关系的是新浪微财富,而非中汇在线,同时,银行承兑汇票被中汇在线挪用等情况,微财富应负无限连带赔偿责任。不少投资者都表示当初就是看中了新浪的金字招牌,所以出事后希望通过新浪微财富代偿后再追偿。

  >>名词解释

  P2P票据理财

  P2P平台接受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质押后,发布借款标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为融资方融资,用银行贴现资金进行还款。

  >>专家分析

  投资者或需自己承担风险

  财经专栏作家肖磊说,微财富其实是一个平台公司,投资者只是参与到了平台当中,并没有跟微财富发生一对一的业务,也就是说,投资者参与这种业务,风险很大程度上要自己承担。

  通过出现问题的两款产品可以看出,微财富或许没有规避掉投资者资金遭合作方挪用的风险。目前中国P2P行业自律和监管还较为滞后,新浪要做好自己的微财富尤其是信息审核和监管,要么自己拥有一些金融机构,要么就只跟大型或有国资背景的基金公司或银行合作,不能降低风险意识而跟一般的P2P平台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P2P行业从业者表示,是否为投资者的损失保本“兜底”,目前P2P行业并没有硬性规定。票据质押融资的关键是票据本身的真伪,但在中汇在线网站上,根本没有提供用于质押的票据资料。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