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自6月高点下跌超过40%,这一原油进口国的好消息无疑是俄罗斯、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等原油输出国的噩耗。有人把油价暴跌归咎于美国页岩油大繁荣,有人则责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无法达成限产协议。
然而,大宗商品的凄惨远不止于此。铁矿石价格在跌,黄金、白银和铂金等贵金属也未能幸免,糖、棉花和大豆等农产品也不例外。实际上,进入下半年以来,大部分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都在下跌。尽管不同商品的下跌各有各的行业因素,但是大宗商品如此广泛的下跌意味着是宏观因素在起作用。
那么,什么宏观因素可能驱使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许是通缩。但是,尽管通胀率很低, 甚至在某些国家出现了负值,通缩论仍然有待更多的证据,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相较于整体物价水平在下跌。换言之,大宗商品的实际价格在跌。
最常见的解释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抑制了对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的需求。实际上,自今年年中以来,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在放缓,GDP增长预期都被下修了。
美国是主要的例外。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似乎日益确立,过去两个季度的年化GDP增速预期都超过了4%。然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在美国却尤为明显。《经济学人》汇编的欧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在过去一年中其实是上升的。在下跌的只是吸引了全部眼球的、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指数。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谈一谈货币政策,这一对商品价格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市场广泛预期美国货币政策将会收紧,美联储已于10月结束量化宽松(QE),并且可能在明年某一时刻开始上调短期利率。
历史是何其相似。上世纪七十年代、2002-2004年以及2007-2008年,真实利率下降伴随着大宗商品真实价格的走高;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真实利率大幅上升导致了商品价格大跌。
有一种需要用直觉去感知的看法认为,当美联储“印钞”时,钱在流入其他地方的同时也流入了大宗商品,并推高了它们的价格。于是,当利率上升时,商品价格就会下跌。但是,货币政策的影响究竟是怎样传导的呢?
实际上,真实利率可以通过四个渠道影响商品价格(除了它对经济活动水平所产生的影响之外)。第一,通过给予供应商更大的动力加大对原油、黄金等商品的开采力度,加快供应增长的步伐,高利率削减了可储藏大宗商品的价值。第二,高利率也降低了企业增加大宗商品仓储的需求。
第三,作为对加息的回应,基金经理会减持大宗商品转而配置短期国债。第四,高利率将使本国货币走强,从而降低外来大宗商品的价格(哪怕以外币标明的商品价格并未下跌)。
美国今年还没有真正开始加息,因此大部分上所述机制还未真正直接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不过,投机者预期明年美国利率会走高,从而提前反映在了商品价格上面。
上述的第四种影响机制——汇率,已经在起作用。美国即将收紧货币政策之际,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却走上了实施更多货币政策刺激的道路。结果是,美元相对于日元、欧元大幅升值,进入下半年以来,欧元/美元下跌近8%,日元贬值近14%。这解释了为何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在下跌,而以其他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却在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