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币国际化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

2014年12月15日 07:0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如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国内战略抓手,那么实施“一带一路”则是延伸到国外市场的重要战略寄托,它不仅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走出去”的质量,也直接彰显与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提升本领与水平。

  具体来看,“一带”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则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条路线,即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除了路上通道外,特指海上路线,即指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统计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按照顶层设计规划,2014年7月中国已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发起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该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国平均出资。3个月后,由中国倡导发起,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共同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久,印度尼西亚加入,成为亚投行第22个创始成员国。与此同时,中国正计划设立一只规模达1000亿元(约合163亿美元)的基金,即所谓的“丝绸基金”。

  无论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丝路基金,共同目的就是通过支持所在区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公路、通信管网、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资本输出。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GDP已占到全球GDP的13%,同时拥有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走过了通过出口为全球各国提供廉价消费品的一段漫长历程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必然自动地发生转向与升级,即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外部市场旺盛的需求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每年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在1万亿美元左右。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另据世界银行测算,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要量是70万亿美元,平均每年4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资金短缺困扰。中国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对外投资,支持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0%,GDP增长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显然,“一带一路”在造福沿途各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动脉。

  与传统的商品出口以制成品贸易出口为主要特征完全不同,“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双重出口,从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以高铁为例,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需建铁路总长为1万公里左右,而铁路行业的钢材需求量占钢铁需求总量3%左右,修建一公里高铁需要钢材3000吨,是修建普通铁路的十倍。高铁出口可以帮助国内钢铁行业消耗一些过剩产能。除了带动国内企业加快“去产能”步伐,“一带一路”还能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如通过高铁输出,不仅可以拉动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电显示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出口,还能输出中国标准与技术,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并不仅停留在资本输出层面,而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即“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从已经在建和实施的自贸区看,无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与冰岛,还是即将落地的中韩自贸区以及GCEP(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都处于“一带一路”之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快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将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在新加坡、伦敦、首尔等九个地区设立了人民币离岸中心或人民币清算场所。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6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近2.9万亿元。同时,与人民币进行直接交易的货币达14个。在对外结算方面,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至2014年第三季度底达到了4.8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并且跃居为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更为重要的是,首只规模为30亿元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于2014年10月经过英国政府发行,这也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同时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有了日渐提升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战略,“一带一路”的推进与实施将获得更多保障。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