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户股民跑步入场、融资客全面做多、金融股大象起舞、成交额跨越万亿——A股再度迎来全民炒股时代。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和以往的逼空行情不同的是,当前的牛市,既不像2007年的慢牛,也不像2009年的普牛,而是一轮结构化鲜明的牛市。
一头极度结构化的“牛”
如果将“连续两个月月涨幅超过10%”定义为逼空行情,从2006年后到此轮逼空行情前,A股共出现过5次逼空行情。
第一次是2006年4月、5月,沪指分别上涨10.93%、13.96%,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4.41%、21.16%;第二次是2006年11月、12月,沪指分别上涨14.22%、27.45%,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6.94%、8.17%;第三次是2007年3月、4月,沪指分别上涨10.51%、20.64%,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2.76%、19.22%;第四次是2007年7月、8月,沪指分别上涨17.02%、16.0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9.02%、12.53%;第五次是2009年6月、7月,沪指分别上涨12.4%、15.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3.66%、9.24%。
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逼空行情的权重股和小盘股涨幅相当,属于全面逼空行情;第二次、第五次的逼空行情属于结构化行情,即权重股远远跑赢小盘股。
然而,上述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较当前的逼空行情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2006年11~12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 (沪指涨幅÷中小板涨幅×100%-1)为64%;2009年6~7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为53%。2014年11月、12月 (截至12月12日),沪指涨幅分别为10.85%、9.52%,中小板指数涨幅分别为0.53%、3.43%,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却高达80%。
也就是说,本轮逼空行情属于没有小盘股配合的蓝筹股单边逼空行情,这是结构化逼空行情的极致。
逼空行情 且行且谨慎
如今的A股市场有一种让人激昂澎湃的感觉。
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杠杆资金疯狂做多,股指期货空头一次又一次遭遇绞杀,股指期货升水一度高达百点;在现货市场,两市成交额从7000亿元到9000亿元再到突破1万亿元,可谓疯狂之极。
从股民的参与热情来看,五年来的开户数新高、新股民排队开户、老股民重新回到股市,公共场所各类人群久违的谈股论金,这些情形都表明,中国或将迎来一轮全民炒股的时代。
如今的A股市场也有一种让人迷茫后怕的担忧。
11月底以来,蓝筹股的单边逼空,让持有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资者如坐针毡。赚指数不赚钱、满仓踏空成为大多数股民的噩梦。
12月9日,沪指超过8%的巨幅震荡,券商股从涨停到跌停的疯狂,中小盘股跟跌不跟涨的疲软,让新入市的股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股市风险,也为此交足了学费。
2014年年末的这轮行情,无疑是一场牛市。但这场牛市和2006年、2009年的牛市有着天壤之别。
回顾历史,此前的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后,市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走势。
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开始休息,中小盘股开始接力;2007年1月,沪指结束逼空,涨幅回落至4.14%。与此同时,中小板指数的涨幅却在这个月达到了24.8%。整体来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只是牛市的中段。
2009年6月、7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引领市场见顶,而中小板经历短暂调整后走出了独立行情。2009年8月,牛市就此结束,当月沪指跌幅高达21.81%。与此同时,中小板却只下跌了14.48%。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下跌后,虽然沪指也在随后四个月里持续反弹,但却未能创出新高。相反,中小板指数仅用了三个月就创出反弹新高,中小板的牛市在15个月后才宣告结束。
第一次逼空结构性行情后是强劲的风格转换,第二次逼空后是单月第二大跌幅(仅次于2008年10月),结构化逼空行情后的走势总会让人抓狂,但唯一不变的是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当一头到达顶点后,也意味着另一头将到达底部。但历史上每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都是由不同风格的股票轮涨推动的,如果我们正身处在牛市中,那么逼空之后、此前受冷落的板块和个股能否轮动将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