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科技含量低……中国的钒钛产业在彷徨中蹒跚前行。
诚如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所言,钒钛产业必须严把准入门槛,吸取稀土教训。如今,一向嗅觉敏锐的社会资本开始涌入这个行业,地方政府深谙借力之道。那么,这能否如一缕暖风,彻底激活钒钛产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深入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攀枝花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相关院士专家、企业高管与资本巨头,探求中国钒钛产业的转型之路。
《《《《
资本运作
政府搭台资本唱戏创投基金攀枝花掘金钒钛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发自攀枝花
产业借力资本,资本分享产业增值红利,二者相得益彰,这在钒钛产业整合中也得到体现。攀枝花作为中国的“钒钛之都”,在攀西创新试验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钒钛产业因应用前景广泛而引来资本的高度关注。
但现在整个产业流于低端化,同时面临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如何激发钒钛产业活力,拉长产业链?近日,在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上,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赵辉向《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透露,首期规模30亿元的攀西试验区投资基金将对接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正准备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明年底获批;另一只基金为钒钛试验区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最低规模2.5亿元。
创投基金进入钒钛产业/
早在2011年,宏达股份(600331,SH)曾拟出资超过183亿元参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项目的综合开发利用,但项目推进并不顺利。国内一位投资界资深人士认为,钒钛资源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攀钢集团本来已处于垄断地位,民营资本进来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难度和市场风险。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作为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从各级政府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其试图扭转中国钒钛产业的“低端化”。
与单个企业投资相比,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的私募投资基金,因集合了多种投资与管理优势似乎更能平抑市场风险。按照赵辉的介绍,这应属于四川创新“大金融”战略的一部分。其中,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投资基金”首期募资30亿元,由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发起设立。
公开资料显示,前述基金面向资本市场私募发行,首期基金存续期7年,第二期基金存续期5年。另据攀枝花科技与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罗昌透露,上述基金总募集规模为50亿元。
实际上,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是由四川省政府主导的公司制基金,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目前省里已通过了,正在报国家发改委,争取明年底能够批下来。”赵辉透露,上述基金可以对攀西试验区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当地的安置房建设等进行大力投资。
另一只基金为钒钛试验区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钒钛新材料创投基金),按照赵辉的公开表述,此只基金最低募资规模达2.5亿元,主要是借助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支持基金”这一政策红利。
通过基金公司选项目/
《四川日报》报道显示,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投资基金第一期将由四川发展控股出资10亿元,向社会私募20亿元组成。实际上,真正出资者应为基金发起人“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这是一只隶属于四川最大国企“四川发展控股”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其运作构架是采用平行设立若干专业性、区域性子基金或基金型投资公司的方式,打造四川产业基金集群。这也就是说,这个基金类似FOF基金,即基金中的基金。
而熟悉钒钛新材料创投基金的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会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市国投公司拿一部分钱,省里拿一部分钱,国家拿一部分钱,更多要依靠社会游资拿钱。”
据了解,钒钛新材料创投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出资5000万元,四川省政府出资5000万元,剩余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募资。多位投资界资深人士对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心存疑虑,担忧基金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里,民企没有话语权。
来自成都的一位投资管理机构负责人表示,有浓厚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运作起来不是“太市场化”,很多民企不愿意投资,也不敢去投资,而真正参与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多为与政府有利益关系的相关企业。
不过,于会文强调,这些基金都会由独立、专业的基金团队来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共同监管”管理模式,让投资人可以放心投资。
“通过基金运作的方式,遴选一些中小企业投资标的。不是政府选项目,而是通过基金公司来选项目。”赵辉补充强调说。
产业链整合启幕/
参加此次首届中国 (攀枝花)钒钛博览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指出,钒钛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数量多、较为分散,钒钛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层级偏低,尤其是高端产品偏少等突出问题。
如此以来,钒钛产业为市场嗅觉灵敏的创投基金提供了抄底机会。11月29日,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新能源及特种钛白产业推介会上,四川一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众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信资本)签订了3000万元的创投基金合作备忘录。众信资本总经理杨利表示,这将有利于扩大钛白高端产品需求和开发应用,延伸产业链以及提升价值链。
公开资料显示,众信资本由四川成渝(601107,SH)与PE机构四川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于去年底合资成立,资本金1000万元,定位为产业投资基金相关业务。
实际上,众信资本所提供的创投基金应属于上述两大基金的一部分。按照于会文的表述,钒钛新材料创投基金将主要用于风险投资(VC)、收储贴息、应急转贷和贷款担保,目的就是扶持和培育钒钛市场良性发展,支持重点钒钛企业做大做强。
尤其是针对风险投资,按照相关安排,钒钛新材料创投基金3年内向攀枝花市国投公司下属的金源创投公司注资1亿元,以此为资本平台参股优质钒钛企业,而待时机成熟后,金源创投公司集合社会资本组建以民资为主体的创投基金和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实现“孵化式”股权投资。
提及基金回报率,于会文表示,“那是专业团队的事情。这个基金运作好了,他们管理团队是要按比例分成的,基金规模滚动得越大,他们的佣金就越高,投资人的收益也越高。”
《《《
交易平台
首次引入交易所模式钒钛产业借自贸区“出海”
每经实习记者 黄宗彦 发自攀枝花
“哐”,随着一记鸣锣声,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于11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首日交易额达2250万元,交易钛精矿1000吨,签约贸易额73.4亿元。现场一阵惊呼,媒体和企业高管都走向交易中心的天府商品交易所董事长刘昂生,详询交易情况。
刘昂生透露,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的运营模式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供应链融资”的综合服务体系,将为攀西地区的钒钛产品流通提供一个便利、快捷、低成本的交易平台。
产能预售抑制过剩
钒钛产业暗流涌动,资本顺势抄底,借助的通道不是直接的并购整合,而是潜伏交易所。公开资料显示,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是由天府商品交易所、攀钢集团、昆钢集团、丰源矿业和钛都化工共同组建的专业交易平台。按照刘昂生的介绍,钒钛交易中心主要目的是为钒钛上下游企业提供产品信息、电子化的交易平台及系列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钒钛交易中心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融资相结合的运行体系。与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相比,该交易中心新增了产能预售功能。
天府商品交易所属于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所,因此可在钒钛交易中心开展产能预售交易。产能预售可使众多的生产型企业和贸易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有计划性。
实际上,钒钛产业首次引入交易所模式的背后,正是为了解决结构性过剩。近日,攀钢集团钛业公司副总经理李敬斋表示,因为低端钛白粉没有专用性,“一个拳头打天下”的应对手段导致低端产能过剩,甚至需要低价出口消化过剩产能,使得钛白粉行业无法规避价格风险。
那么,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采用的是什么交易方式?记者发现,该中心主要采用了“一对一”协议转让与“一对多”单向竞价的交易方式,不同于股票及期货市场多对多的集中交易。
针对定价机制,刘昂生说,目前钒钛产品定价体系主要依靠贸易双方磋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通过公平公开的平台,用公开竞价方式形成价格,使钒钛产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定价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的一大功能就是供应链融资。据刘昂生透露,钒钛交易中心与工商银行、攀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计划明年为钒钛产品供应链提供融资的规模达30亿元。
钒钛交易中心如何应对供应链融资风险?刘昂生表示,之前供应链融资出现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仓单和货物的监管环节,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针对以前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能有效地规避以前供应链融资出现的监管风险。
借力上海自贸区“出海”
值得注意的是,李敬斋表示,目前我国钛白粉年出口量大约是50万吨,进口量约是10万吨,也就是说国外需要帮助我国消化约40万吨的产能。而且由于关税、物流成本等因素,产品出口效率较低。
据了解,天府商品交易所将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稀有金属交易平台,利用上海自贸区的优势,使钒钛产品生产企业直接面对众多的境外采购商,帮助这些企业的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
天府商品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的交易平台将为钒钛产品的出口带来哪些便利?刘昂生表示,它可以直接用外汇进行交易和结算,国外采购商与产品直接对接,同时上海自贸区还给予出口关税优惠。
天府商品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稀有金属交易平台与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相呼应,一个针对国内市场,一个针对国际市场,实现钒钛产品顺利交易。不过,刘昂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自贸区相关政策仍需要进一步明确。
今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继续推出大宗资源性产品期货品种,放宽使用期货衍生品工具用来对冲风险的限制。这使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的业务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功能和作用也将更加全面,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将充分利用商品现货交易的优势与衍生品场外交易和期货市场的优势,实现期现对接,跨市套保,为企业提供一整套的风险管理服务,促进钒钛产业的健康发展。
《《《
过剩之忧
钛白粉行业结构性过剩拓展新应用迫在眉睫
每经实习记者 黄宗彦 发自攀枝花
11月29日,全国钛白粉行业年会在攀枝花举行。一位大型钢企高管与同行寒暄时自嘲,“过剩这么严重,明年大家还会不会在这里相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自年初以来,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低端钛白粉价格持续下跌,由年初的11000元/吨下降到目前9600元/吨。在攀钢集团钛业公司副总经理李敬斋看来,产品同质化是导致当前钛白粉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产品无专用性,只能拼价格
按照昊客云台研究报告,近10年来国内钛白粉行业产能逐年增加,截至今年9月份已达298万吨,且还有38.5万吨的产能正在建设。四川钒钛产业协会秘书长张邦绪表示,2015年我国钛白粉需求量仅为250万吨,将会有100万吨的过剩产能。
昊客云台总经理蔡绪波回忆说,从2010年开始,国内钛白粉产能已开始过剩,主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低迷、企业亏损停产等。相关数据显示,与去年9月相比,今年同期低端钛白粉(A型钛白粉)每吨价格下滑200元,高端钛白粉(R型钛白粉)同比略有小幅回升。相较于历史最高点,两种产品价格分别下降2100元/吨和2600元/吨。
李敬斋表示,目前国内钛白粉需要国外企业帮助消化低端过剩产能,并且以低价的形式换取国外市场。中国涂料协会钛白粉行业协会秘书长郭欣荣也认为,钛白粉的过剩之忧主要是结构性过剩,而非真的市场供求失衡。
昊客云台报告透露,钛白粉主要的应用领域在于涂料和塑料业,分别占总量的60%和16%。张邦绪表示,过去几年,国内钛白粉的产量增长远大于涂料产业的增长,直接导致供过于求。钛白粉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没有专用性,通常是“一个牌子打天下”,造成产品没有竞争力,企业只能拼价格。
作为中国最大的钛白粉渠道商,上海颜钛集团相关负责人也感同身受。他打比方说,“寒冬冻死的都是不好的作物”,产品有专用性才能提升利润空间。如日本石原株式会社有一个导电钛白粉,日本国内每年只有30吨~40吨的需求,但能够创造600万~800万元的利润。
开拓3D打印等新应用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按照全国钛白粉行业分会秘书处提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已研究同意,决定将《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更名为《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审定发布,将“门槛式——限制准入”强行约束功能调整为 “筛分式——规范达标”指导评价功能。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化工处田凯军博士公开表示,制定钛白粉行业规范的目的就是响应市场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政策处副处长赖晓东透露,新修订的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政府将通过财税等杠杆手段鼓励钛白粉企业采购环保设备和技术,对于那些技改无法达标而自愿退出的合规企业,政府应给予鼓励。
除了设置环保红线,提高准入门槛之外,当前延伸钛白粉产业链也尤为关键。李敬斋认为,钛白粉单厂的规模要做大,只有大规模的单厂,才有财力、精力做产能结构规划,减少产能过剩。
“明年科技攻关要做一些调整,今年有十个方向,可能要调整两个方向,要增加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应用领域的攻关专项。”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赵辉表示,比如钢钛复合品在海洋工程中用于海水淡化,另外海绵钛也可以直接拿来做粉末冶金原料以及3D打印,这些是明年攻关的重点。
赵辉强调说,“我们要把下游的企业、设计院拉进来,一起研究怎样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只要有了新的应用领域,这个产业才能稳定发展。”
《《《
产业聚合
打通产业链抢占制高点宝鸡攀枝花跨省“抱团”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发自攀枝花
11月29日,宝鸡高新区和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正式签署了战略协议,实现了跨省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官方获取的一份独家材料发现,双方合作重心应是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打通攀枝花钛前端产业与宝鸡钛中高端产业链,共同推动军工、航空、海洋、民用等钛制品高端产业。宝鸡高新区此次共派出了17家企业组团前往对方考察,抢占钛产业国际制高点的野心不言自明。
行业开始跨省抱团
2013年初,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因为试验区升级为国家战略,攀枝花亟需突破当地钒钛产业低端化的瓶颈,不断向外部资本抛出“橄榄枝”。实际上,钒钛产业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激发了外来资本的想象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份,攀枝花钒钛高新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也成为国内唯一一个以钒钛命名的国家级特色高新园区。今年10月西博会上,攀枝花与宝鸡签署了钒钛产业合作备忘录,而恰逢中国钒钛产业博览会这一平台,宝鸡高新区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的战略合作最终尘埃落定。
公开资料显示,宝鸡高新区号称全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研发基地,又是国家火炬计划宝鸡钛特色产业基地,一直被奉为中国的“钛谷”。据了解,宝鸡高新区派出的17家组团企业,包括西部超导、宝鸡力兴钛业、钛核金属、钛谷有色金属等实力企业。
与宝鸡高新区有所不同,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属于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产品种类最多的钒钛产业基地,也是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的主力军和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为培育钒钛产业链条,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早在3年前已成立了攀枝花钒钛科技孵化器,这曾是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一大筹码。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相关人士透露,这是一个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今年初已升级为省级专业型孵化器,计划2015年申报国家级专业技术型孵化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入驻孵化器也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比如注册资本不超200万元,产权清晰,属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团队等。同时,企业孵化须一年以上,产品销售1000万元以上等,符合成功孵化标准,才准予毕业。
剑指高端钛产品
前述独家材料还显示,双方除了建立互利共赢机制、人才交流机制之外,其着力点应是建立产业合作机制等。按照资料表述,双方通过签署战略协议,充分利用宝鸡高新区钛板、钛棒、钛丝、钛管和钛粉等钛材加工中高端产业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钒钛磁铁矿矿山开采、富钛料、海绵钛和钛锭等前端产业的优势,共同推动发展航空航天、军工领域、海洋工程及民用领域、体育、医疗器械等钛制品高端产业。
“既然是战略伙伴,我们以后要积极支持区域内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实现资源整合。”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也要积极在飞地经济、生态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深化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宝鸡高新区和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在科研合作上也有考虑。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前述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双方通过加强科研院所科技应用合作,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其中一个主要是宝鸡高新区参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建设钒钛技术交易中心,同时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参与建设钛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
《《《
企业样本
债务高企人才流失攀钢拟推高端产品谋轻装突围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发自攀枝花
沿着蜿蜒的机场路行驶,透过车窗远眺,滔滔的金沙江绕城而过,“阳光花城”攀枝花尽收眼底。司机说,碧水青山之间,那些光秃秃的山峦足以见证中国“钢城”的历史变迁。
这些山峦曾是攀钢奋斗过的地方,且仍继续滋养着这座“钢城”。作为老牌国企,攀钢集团如今面临多重挑战,企业债务高企、盈利能力弱化,尤其是在迎接钒钛产业变革大潮面前,企业研发人才遭遇民企“挖墙脚”,高端产品研发又陷入技术瓶颈等。
面对上述困境,近日攀钢集团董事长姚琳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地处钒钛资源富集地,攀钢独具优势,呼吁国家应从战略层面制定产业政策,确立钒钛高端产品规划,支持钒钛产品推广应用,同时须遵循“前端产业集中配置,后端产业百花齐放”的新产业模式。
企业负债率逐年攀升
“为了满足投资和流动性需求,公司债务负担有所上升,偿债指标依然处于行业内较差水平。”对于攀钢财务,中债资信评估机构分析师闫丽琼如是评说。
中债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攀钢集团的负债率节节攀升,2012年仅为68.4%,2013年升至74.5%,2014年一季度末已超过75%。
在申银万国一级行业34家钢企中,2013年行业平均负债率为64.5%,但攀钢的负债率高出行业10个百分点,达到74.5%。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攀钢集团的经营净现金流情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攀钢的经营净现金流入10.8亿元,2013年经营净现金流出5.12亿元,2014年一季度末仅实现经营现金流净流入1400万元。
熟悉攀钢集团的一位资深观察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作为老国企,攀钢与其他钢企一样,有大批职工,当前市场形势又不好,也不敢随便减产或停产,即使有很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势必会淘汰一批低端产能,随之带来的减员也会引起社会问题。”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尽管攀钢集团旗下拥有数十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但这个指标仍持续恶化,2011年攀钢净资产收益率为-0.34%,2012年这一指标扩大至-2.19%,而2013年甚至达到-9.2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进口矿价大幅下跌,钒钛磁铁矿的经济性下降,钢铁行业陷入困局,对钒钛产业的支撑能力减弱,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受到剧烈冲击。”姚琳表示,在环保新国标面前,攀西资源开发的环境治理难度极大,钒钛低端产品多,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人才流失严重
在钒钛产业突围中,攀钢集团的子公司攀钢研究院被寄予厚望。据悉,攀钢研究院现有员工10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560余人,包括知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等高端人才50多人,四川省级专家10人,其余500多人为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生。
不过,前述资深观察人士透露,攀钢现在人才外流严重,尤其遭到民企的“挖墙脚”,这对攀钢产品的持续研发非常不利。
其实,早在几年前攀钢人才流失已现端倪。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攀钢就连自己培养的高学历人才也留不住,自公司1994年培养研究生以来,共培养377人,因各种原因不辞而别、调离攀钢的已超过100人,约占已毕业研究生人数的40%。“未来几年,攀钢潜在的想流动并将流出的人才不少。如不尽快扭转这一局面,人才流失率将更高。”
攀钢如今正面临一场人才保卫战。据当地媒体报道,攀钢研究院的策略是开门搞科研,主动与中科院、北科大、东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学术交流和合作,以促进钒钛产业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研发效率。
面对攀钢的现实困局,姚琳开出的药方是,公司应遵循“前端产业集中配置,后端产业百花齐放”的新产业模式,即前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集中配置给企业可以避免低效开发和资源浪费;后端有利于向高端发展,这个产业模式是实现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根本。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攀钢目前试图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产业高端化,其中投资5.2亿元建成高炉渣提钛等5条中试线,每年另投入6亿元科研经费,牵头组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对于钒钛这一战略性资源,攀钢已意识到其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按照姚琳的说法,他们目前已开展了尾矿、低品位矿回收,尤其是在红格矿铬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高炉渣钛资源回收利用研究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攀钢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十三五”期间钒资源利用率提高20%,钛资源利用率翻番,铬资源实现产业化利用。
姚琳建议,国家应从战略层面制定产业政策,确立钒钛高端产品规划,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优秀企业及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支持钒钛产品推广应用。
《《《
高端访谈
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
钒钛产业须吸取稀土教训切勿滥采乱挖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发自成都
将近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于11月27日参加了在攀枝花举行的全国钒钛产业学术交流会,这也是他第三次造访这座“钢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攀西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钒钛产业迎来新机遇。徐匡迪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我国钒钛产业一定要吸取稀土的教训,切勿滥采乱挖。
在钒钛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上,徐匡迪认为高炉渣提钛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未来3~5年有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钒钛产业必须严格制定准入门槛。
此外,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干勇在今年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的主题论坛上建议,打造钒钛产业连必须与3D打印等新工艺技术相结合,走创新之路。
严格制定行业准入门槛
在交流会上,徐匡迪说,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中国的资源大宝库,依据是国内已探明的钒资源储量429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1%;钛资源储量7.2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7%。
尽管国内钒钛资源总量相对乐观,但利用率并不理想。有数据显示,受矿物品位及提炼工艺制约,大量钒(约占20%)在提炼过程中入渣,现有提钒技术难以提取,造成严重损失。
在徐匡迪看来,当前高炉渣提钒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技术攻关刻不容缓。同时还要注意,当前钒钛资源地位凸显,民企闻风而动,地方政府也想借此发展经济,但民企技术储备不足,又不重视科研投资,急功近利。
除了钒钛利用率低之外,还有参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能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要减少钒钛资源在一般民用钢材等低端工业品中的使用,国家应出台政策限制这类低端产品出口,保住钒钛战略资源。”徐匡迪认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要以国家战略为第一位。国内钒钛企业一定要吸取稀土教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标准,钒钛磁铁矿利用项目年采选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并配套相应规模的选矿工序,选矿钒资源回收率不低于90%(低品位难选冶矿不低于50%),钛资源回收率不低于20%,铬、镍等主要伴生稀有金属实现规模化回收利用。
企业应创新工艺流程
那么,钒钛产业的突围方向在哪里?按照徐匡迪的战略思考,一是要大力发展非高炉钒钛综合利用技术;二是开发冶金材料一体化新工艺,比如开发含钒铁水直接炼钢、钒酸盐直接制备储能技术等都是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是建立钢铁钒钛产业为依托的铬盐行业发展新模式;四是发展钒资源清洁利用技术。
随着新能源研究的深入,钒电池储能技术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部部长、研究员张华民看来,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核心技术的关键,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到2025年其全球经济价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与其他金属相比,徐匡迪等多位院士认为,钛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金属,因为钛的密度小且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和生物相容,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应用广泛。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曹春晓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把钛发展重点从强调高性能向低成本转移。我国从钛业源头到航空成品的全过程,降成本的空间还很大,必须通过全产业链共同创新。”
至于如何降低成本,干勇认为,这必须创新工艺流程,钒钛企业应开创新的发展路径,创新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