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借力牛市全面深化A股制度改革

2014年12月03日 07:1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吴黎华

  任何一场全面彻底的制度改革,不仅需要足够理论研究和制度储备,推出时机往往也极为重要。

  伴随着今年7月份以来的强劲上涨,A股市场在经历了漫长的熊市之后终于重见曙光,市场活跃程度大幅提升,也为包括注册制等在内的一系列涉及资本市场根基的制度变革打开了窗口,监管层应当抓住良机,全面、迅速深化A股市场制度改革。

  天下苦A股久矣。自2008年到2013年长达六年之久的低迷,严重打击了中国股民投资信心,极大制约了资本市场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更为严重的是,从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长期熊市造成的投资者信心缺失,也使得监管层对于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如履薄冰,格外小心翼翼,在日常监管和推进改革方面过于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一旦市场陷入低迷,就倾向于使用强力行政手段来管理市场,使得好不容易迈出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又开始倒退。

  这一点,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新股定价水平、破发几率等指标来看,2011年、2012年A股已经出现了批量破发的情况,新股定价也已经较为市场化,然而,由于市场长期低迷,投资者对于新股发行深恶痛绝,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出于安抚市场的目的不得不暂停新股发行,使得A股市场融资功能彻底丧失。在此后的一系列改革中,无论是限制首日涨跌幅、窗口指导定价还是管制发行节奏,行政干预的色彩都极为浓厚,与市场化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已经十分明晰,必须走向市场化。证监会要把监管重心转向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关注市场主体信息披露水平,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在这个大方向下,证券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既包括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新退市制度的实施,也包括并购重组的市场化。这一系列改革,均涉及监管部门审批权力的下放、行政部门和市场边界的重新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监管部门不能再成为A股的“保姆”,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举起行政干预的“大棒”。

  理想情况下,对于市场化、去行政化的改革道路,监管者应当立场坚定,政策取向、改革步伐不为市场短期波动所干扰。但在现实中,这一点很难做到。过去的经验是,一旦市场陷入低迷,监管部门就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今年以来的这一场牛市,暂且不论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无疑为资本市场全面改革提供了难得良机,使得监管部门的改革阻力和压力大大减少。

  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来说,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证券市场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平台,要最大化地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市场化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监管者应当抓紧牛市带来的改革“窗口期”,全面、迅速深化证券市场改革,为证券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基石。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