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之后,理财收益集体下滑
时隔两年多后,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再一次触动了市民理财投资的敏感神经。
银行理财专家分析,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管理人员已经着手准备调低收益率,这意味着从这周开始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随着降息同步走低,预计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将跌破5%,但股票等风险投资类产品将出现利好,市民可适当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式。
存款利率不降反升
记者查看了成都20多家银行新公布的存款利率,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了上调,因上调幅度不同,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出现了差异。以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银行为例,1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为3%,上浮幅度为1.09%,3年期整存争取存款利率均为4%,没有上浮。这次央行没有对5年期存款利率进行规定,5家银行的5年期定存利率均为4.25%。
另外,商业银行中只有少数银行存款利率调整幅度与国有银行一致,其他1年期定存利率上浮幅度都高于国有银行,如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成都农商行等的1年期定存利率都“一浮到顶”。不少商业银行都增加了5年定存利率,有的5年定存利率比不少1年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还高,出现了“5”打头的利率,其中有恒丰银行、成都农商行、平安银行等,5年定存利率高达5.225%。
记者随后在某银行网点了解到,该行目前已经有储户开始给存款“搬家”。“有不少老年人储户都是在降息前几天刚把钱存上,但对比了降息后多家银行的利率,选择了‘钱往利率高处走’。”该行理财经理对此表示,存款“搬家”前一定要算好账,对于已经存了几个月定期的客户,一旦提前“搬家”,此前几个月将按活期利率计息,完全得不偿失。
理财平均收益跌破5%
受央行降息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集体“跳水”。记者了解到,不同以往,此次利率调整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央行表示,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是对传统利率调整方式的改善,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从贷款利率的角度看,基准利率对于金融产品定价仍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此次较大幅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将直接降低贷款定价基准,并带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下调。
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持续下行。数据显示,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周平均年化收益率已从年初的5.76%下滑至上周的5.04%。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早已跌破5%,股份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水平仍在5%以上。
有机构人士表示,银行降息的目的在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的影响是一致的,收益水平均将下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投资端收益的下行,将传导至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也将进一步下行,预计将跌破5%的水平。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上周70家银行共发行了800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6%,较上期下降了0.09个百分点。“央行时隔两年多突然降息,将对已经低迷的银行理财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央行降息意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由于投资端收益下滑,未来新发产品收益率下行压力较大。”有银行同业人士认为,降息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影响有限,并指出,目前很多银行采劝一浮到顶来应对,将存款利率保持在1.2倍的上限区间,实际存款利率并未下降,少数期限的存款利率甚至不降反升。为了保持一定的收益率优势,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降幅度不会太大。
投资者做好理财规划
“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市场资金面的进一步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而且从目前的实体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市场对央行再度降息仍有预期。”上述机构人士建议,对于资金流动性要求较低的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期限较长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锁定当前的高收益。
某股份制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央行上周五晚宣布降息,5万起363天年化收益率5.3%的产品,在上周六早上被瞬间“秒杀”,额度1小时内用满,其他收益率过“5”的产品也很抢手。其实早在此次降息之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不断回落。
“在降息之前,受到系列监管政策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就比较冷清,收益也并未给投资人太多惊喜,同时年末节点的规律逐步在弱化,再加上此次降息,可谓是‘雪上加霜’。”有理财师预计,此次降息将使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化,总体下降的趋势还将延续,“年化收益能够破5就很不错了。”该理财师建议,投资者目前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要“取长弃短”,尽量选择期限较长、收益稳健的产品,从而规避收益率下行带来的损失,提前锁定当前的高收益。
另一方面,降息同时也将进一步利好股市。“降息的好处就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实体经济。倘若这次效果不大,可能接下来央行还有降低准备金等其他措施。”理财专家称,从现在起,保守型市民可以购买长期的保本理财产品,以锁定收益;因股票和债券行情的看涨,可承担低风险投资的市民可适当购入些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但需提醒的是,切忌盲目追求高收益,在购买时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看产品的收益计算方法是否与自己对股指走势的判断一致。”